滕振国《九月二十四日夜至马关,泊船二日,即李相国议和立约遇刺地也.有指相国驻节处者,伤怀久之》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滕振国

碧海沉沉岛屿环, 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 千古伤心过马关。

康有为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组成部分,戊戌变法前后,诗坛兴起了“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开辟诗歌创作的新题材、新意境,力图为政治改革服务。其中,黄遵宪是一面旗帜,而作者也积极参预并以其政治上的威望起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认为,诗当“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人境庐诗草序》),也就是努力反映当时国家衰败、民族危亡、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以此来感悟朝廷和警醒世人。他自己的诗就是本此宗旨而创作的,忧国忧民,伤时感世,所以梁启超赞道:“南海先生不以诗名,然其诗固有非寻常作家所能及者,盖发于真性情,故诗外常有人也。”(《饮冰室诗话》)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作者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诗题很长,涉及到四年前的一桩外交公案。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讲和。李至马关,先议停战,日本多方刁难;后李遭日本浪人行刺,弹伤面部,国际议论沸腾,日本才允许订约停战。但不久日军又攻陷澎湖,迫使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场外交谈判,中国使臣被刺,疆土被割,丧尽了主权和尊严,实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以致时隔四年作者途经马关时,依然心伤不已,气愤难平,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马关的地理形势。马关,即赤间关,又名下关,位于本州岛西端,扼濑户内海之咽喉,是日本的交通要地。"碧海沉沉岛屿环",写马关之险要;"万家灯火夹青山",写马关之繁盛。"碧海"、"灯火"又扣住诗题"夜"、"泊"二字。面对险要、繁盛之马关,并未引起作者壮美的快感;因为当时日本屡次侵犯我国,它的强盛适足以成为中国的心腹之患。于是,作者笔锋一转,陷入了深沉的感慨。"有人遥指旌旗处","旌旗处",即当年李鸿章出使驻留之处,也就是他遇刺和签约之处。"有人遥指"当然不仅是指点,而是包括评说、议论。不管议论者是好心地同情中国,还是恶意地嘲笑中国,在作者看来,马关联系着的是中国丧权辱国的耻辱,因而发出了"千古伤心"的悲叹。这悲叹声中,蕴含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顽固派投降误国的愤慨,和自己亡命海外,无力救国的感慨。

诗歌绘景如画,即景抒情,情景妙合无垠。末两句虚处落笔,跌宕深沉,所谓"反虚入浑,积健为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评康诗语),大有唐人绝句浑朴隽永的妙处,显示了作者"纯然入乎古人、出乎古人"(同上)的深厚功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