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奇林
江头野老何所依, 羊裘五月坐渔矶。
风波险绝终不顾, 长镵记命恒苦饥。
长安奕棋多反复, 有足那肯加帝腹?
我今潦倒垂半百, 相逢犹为披肝膈。
寒风刮天雪一丈, 独立柴门迟我客。
荆卿入秦何足多, 遂令白虹能贯日。
抱膝长吟环堵中, 草泽自有真英雄。
陈忱
“千秋万世恨无极,白发孤灯续旧编。”这是《水浒后传》第一回冠首长歌中的两句,表明作者陈忱为了泄愤才写《水浒》续书的。他的诗文曲本同《水浒后传》一样,也是泄愤:“郁郁无聊,肮脏不平之气,时复盘旋于楮墨之上”(《同治湖州府志》五九)。和屈原的《九歌》写众位祠神时流露自己凄苦的心情不同,陈忱的《九歌》则完全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这里选出其中的两首进行赏析。
第一首写明朝遗民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江头野老何所依,羊裘五月坐渔矶。”开头两句,自问自答,一副酸楚之态,给人以沉郁苍凉的感觉。一个乡野老人,孤零零地住在江边,国家不幸覆亡了,他依靠什么谋生过活呢?答语寥寥数言,却含意深沉。虽说是已经到了初夏五月,还得裹上那件冬日御寒挡风的羊皮袄,静坐在荒凉的矶石上垂钓,希望碰上好运能钓到几尾鱼。江面上风吹浪打,也只好慢慢捱着。为什么出现这种情景?三、四两句由“坐渔矶”生发出,进一步说明事情的原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不知道江上“风波险绝”,却偏要“坐渔矶”辛苦垂钓,因为常年躬耕田地,过的是饥寒交迫的苦日子,现在年老力衰,沉重的犁头也难以扶起了。以上四句,写诗人系一位故国遗老,遁隐在江边乡野,顶着风浪竟日垂钓,生活极为艰辛。
既然是“恒苦饥”,那就该聚精会神地钓上几尾鱼来填塞饥肠,可五、六两句,却写这个江边野老没有心思钓鱼,他放下手中的钓竿,掉转头去凝视远方。是思念自己的妻子儿女吗?哪里会这样!原来他在默默低吟屈原的爱国诗篇《怀沙》和《哀郢》,现在能有几个忠臣义士象他这样念念不忘失去的故国!在诗人的其他诗篇中,我们还可以看见这颗爱国之心在激烈跳动:“故国栖迟遗老在,新亭慷慨几人知!”(《过长生塔院,访沈石樵、徐松之,兼呈此山师》)“知者稀”、“儿人知”,正透露出诗人心底蕴积的哀愁与愤慨。
末二句,借用典故对所处环境表示反抗态度。这里连用两个典故,衔接自然。“长安弈棋”:典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有足那肯加帝腹”:典出《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前一典用其意是百年世事象“弈棋”一样时胜时负,反复不定,现在朝代变更,也不过短暂时间。后一典则反其意而用之,严子陵与光武帝关系亲密,以足加帝腹,表示自己的清节与高傲;江头野老对清朝统治者的拉拢利诱不屑一顾,有足也不愿加在帝腹上,他岂是不合作而已,他要乘机而动、反抗到底!
“羊裘五月坐渔矶”的江头野老与“披羊裘钓泽中”(《后汉书·逸民列传》)的严子陵相比,表面相象,实质不同。严子陵受到光武帝的荣宠,身虽隐而名愈彰;江头野老面对河山易主的政治浪涛,“风波险绝终不顾”,身暂隐而名不彰。自称江头野老的诗人还有什么抱负,我们且看他的第二首诗。
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前半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风雪迎客图。寒风劲吹,大雪飞舞,一座灰濛濛的茅屋若隐若现,主人孤身倚立在柴门旁,久久等候约会的客人。“独立”句的“迟”字有两层意思:其一,气候这样恶劣,客人顶风冒雪应邀赴约,路滑难行,当然不能按时到达;其二,主人迎候的是一位知心朋友,所以一望再望,一等再等,倚立柴门翘足而待。主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从“潦倒垂半百”的自叙来看,他是一个贫困潦倒、年已垂老的人。虽然境遇不好,知己相逢,他禁不住要敞开胸怀,倾诉衷肠。这四句用逆挽法,前二句先写“披肝膈”的真挚情感,末二句后写“迟我客”的焦急神态。按时间顺序来说,应该先写等客之久,后写相逢之喜,这里颠倒了次序,用前一联带动后一联,故能化板滞为活脱,使全诗主旨突出,韵致流溢。
下半篇是一幅“茅屋吟志图”。紧承上面的“披肝膈”,主人与来客在柴门茅屋里吐露心事,慷慨交谈,为了共赴国难,知己朋友真是肝胆相照!他们赞叹历史上飞车入秦谋刺始皇的荆轲,这样的忠诚义士为数甚少,他的精诚感动上天,让一道白光直冲太阳。“白虹贯日”用的是聂政的典故,《战国策·魏策》:“……唐睢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荆卿”,“遂令”二句,不是单纯怀古,完全是针对现实而发,古代有侠义之士,难道今天没有草泽英雄?“抱膝长吟环堵中,草泽自有真英雄”:现在茅屋外面风雪交加,环视柴门里面四壁空空,国亡家亦破,不禁悲愤交集,抱膝长吟,主客深信乡野草泽之地好汉多,一定会出现扭转乾坤的真英雄。结尾两句,与归庄的“不信江南百万户,锄耰只向垅头耕”(《己丑元日》)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忱和顾炎武、归庄、王锡兰等人在表面上“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汪曰植《南浔镇志》卷三十六引沈彤《震泽县志》),实际以他们组织的“惊隐诗社”作为联络中心,进行反清的秘密活动。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我客”约会的情景,也展示了他的恢复明朝政权的抱负。
一般的遗民诗,或写自己的超尘脱俗,离世高蹈,以示气节的坚贞;或写眼前的自然景物,因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沧桑之感和难言隐痛,而《九歌》中的这两首诗,既委婉蕴藉,又愤激飞扬,可谓婉与直兼而有之,这样就把亡明遗老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之所以如此,因为诗篇着意描绘形象,同时亦发议论;能驱使景语传达丰富的感情,与情语妙合无间;又能多处运用典故,或融化诗中,或借古喻今,或反其意而用之,造出新的意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