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乘
英雄未肯死前休, 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去, 岂无曹翰守幽州?
文天祥
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是一位富有崇高气节的抗元民族英雄,他在强敌面前所表现的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被后人誉为“精忠伟烈,震耀古今”(元代诗人张翥语)。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南宋王朝以谢太后为首的最高统治者眼看大势已去,决定向元军投降。正月二十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被派往皋亭山向元军请和。在元营中文天祥面对气焰嚣张的元丞相伯颜慷慨陈辞,力主元军先退兵后讲和。伯颜闻言大怒,把文天祥一行扣押在元营。《纪事》诗即写于初到营之时。
《纪事》诗共六首七绝,“英雄未肯死前休”为第六首。诗前有序:“予诣北营,辞色慷慨。初见大酋伯颜,语之云:‘讲解一段,乃前宰相首尾,非予所与知。今大皇以余为相,予不敢拜,先来军前商量。’伯颜云:‘丞相来勾当大事,说得是。’予云:‘本朝承帝王正统,衣冠礼乐之所在,北朝欲以为国欤?欲毁其社稷欤?’大酋以虏诏为解说,谓:‘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予谓:‘尔前后约吾使多失信。今两国丞相亲定盟好,宜退兵平江或嘉兴,俟讲解之说达北朝,看区处如何却续议之。’时兵已临京城,纾急之策,惟有款北以为后图,故云尔。予与之辩难甚至,云:‘能如予说,两国成好,幸甚;不然,南北兵祸未已,非尔利也。’北辞渐不逊。予谓:‘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大酋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诸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是晚,诸酋议良久,忽留予营中,当时觉北未敢大肆无状,及予既絷维,贾馀庆以逢迎继之,而国事遂不可收拾。痛哉!痛哉!”诗与序互为表里。
《纪事》之六仿佛是全诗的总结,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及恢复失土的坚定信念。按惯例,两国交兵不扣来使,而这次文天祥却被扣押在敌营中,他知道肯定是凶多吉少。“英雄未肯死前休”二二句直抒胸臆,表明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风起云飞,山河变色,身临敌手,失去自由,但英雄的本色不变。作者身处逆境,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命运。“杀我混同江外去”二句语极悲壮。混同,就是混而不辨,几乎相同的意思。江外,即指江南。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江南是他的故乡。意谓即使敌人杀了我,我的魂魄就能自由地返回江南故乡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目前大片国土沦丧,但作者坚信大宋王朝以后还会有忠勇之士如宋初大将曹翰那样来守卫边疆的。宋太祖太平兴国五年(980)大将曹翰被任命为幽州行营都部署。幽州在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一带。
这首诗沉郁顿挫,爱国主义精神高扬,千百年来感动了众多读者。正如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文山诗钞序》中所说:“呜呼,去今几五百年,读其诗,其面如生,其事如在眼前,此岂求之声调字句间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