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学锴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是开元年间新兴的乐章,唐人用这个曲调写的歌词,往往泛咏西北边地的征戍生活和风光人情,不妨说就是西北边塞之歌。
首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图画:西向极目,黄河象一条金色的飘带,往源头方向蜿蜒延伸,逐渐溶入天际的白云。这幅带有想象成分的富于静态美的画面,不仅显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而且展现出西北高原的广袤无际。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大环境。次句便将笔墨集中到他们戍守的孤城上来。一片,即一座。“一片孤城”与“万仞山”相映衬,既突出了城之“孤”,也显示出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这座以千里高原、万仞高山作为大小背景的孤城,所唤起的便不单是孤寂荒凉,而且有一种坚定地扼守孤城的崇高责任感。
三四两句便进而抒写在这种环境中将士的感情。杨柳,双关笛曲《折杨柳》和作为春色标志的杨柳。塞外荒寒,春风不度,杨柳不生,征人吹羌笛以寄哀愁,原很自然。但诗人却说“何须怨”。这个强调意味很重的词语,最宜仔细玩味。它仿佛是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乃是西北边地的特点,怨亦无用;又好象是说,春风不度的西北边塞诚然荒寒,却有另一番壮美,那又何必怨其无春色呢?这两方面的感情矛盾地统一于“何须怨”当中,而后一方面则是更加内在和本质的。它透露出唐王朝国力强盛、国威远扬时期一种新的征戍心理和审美情趣。在此之前,人们往往只看到边塞的荒寒而未领略其壮美。只有当繁荣昌盛的时代孕育出一代有健全心魄的诗人,当荒寒阔远的自然界与他们勤劳国事的实践联系在一起时,它的壮美才被深刻感受并成功地加以表现,成为戍边将士崇高壮美精神境界的有力衬托。盛唐诗人不但把荒寒的边塞诗化了,而且把战争和牺牲也诗化了。试比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口吻神情多么相像!承认荒寒,勇敢地面对荒寒,并领略与荒寒共生的西北边塞特有的壮美,这就是王之涣《凉州词》给人的实际感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