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企明
一马春风北首燕, 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 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 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 始觉看花是去年。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王安石奉命伴送辽使北还。翌年春,他到达河北一带,看到北国的优美春光,想到这大好河山被辽国所占据,激发起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情,便在路途中写下这首七律诗,抒写自己的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精神。
诗从题面发端,点明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兴起诗思的缘由。“一马春风北首燕”,在和煦的春风中,诗人骑着马向北方的燕地进发。北首燕,朝北趋向燕地,语出《汉书·韩信传》“北首燕路”。颜师古注:“首,谓趣(趋)向也。”燕,古代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北宋时代被契丹贵族统治集团(辽)占据着。当诗人置身在燕地的时候,他感觉到这地方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就象到了故土一般,便自然地兴起“却疑身得旧山川”的诗情。“旧山川”三字有深意。这里本来是祖国的河山,现在被契丹占据着,人事更换而山河依旧,故曰“旧山川”,诗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热恋故土的情感和收复失地的心愿。
中间两联写景。“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阳,指阳气,春天和煦的水气;尘涨,雾尘升腾。两句意谓树林边碧绿的江面上,浮动着暖暧的暖气;原野上烧着野火,烟雾弥漫升腾。“阳浮”、“尘涨”,均出自韩愈诗,《人日城南登高》:“霭霭野浮阳”,《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尘涨雪犹轻”。颈联二句,是说太阳给柳树带来了嫩黄的颜色,刚刚点上柳梢头;春雨催动着麦苗上的绿色,渐渐地回到田间。“日借”、“雨催”两语,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景生动,景色欲活。以上两联,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描绘北国初春的风光,回应了首联的“旧山川”,景与情合,物我交融,成为全诗抒发主观情感的客观基础。
最后两句,诗人忽然想到家乡。王安石的外祖母家,在临川东面的金溪县鸟石冈,多辛夷树,春天盛开辛夷花,童年时,诗人常在那里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有一首《乌塘》诗云:“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嘉祐三年,王安石曾回过一次故乡,到四年的春天才离开。今年今日,诗人看到燕地的风光与江南相似,不由得想起家乡,只因为看不到辛夷花,才知道这里不是家乡。这种感受,富于蕴含,很有诗意,于是,诗人将它们写入诗中:“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结语联想丰富,构思巧妙,很有情致,极自然地表达出诗人的收复失土、盼望祖国统一的意愿和情思。李璧评此诗说:“经理燕山之意,已见于此句(指首句)。”(《王荆文公诗笺注》)李氏此评,确实点中荆公诗的题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