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骥
镇城西倚贺兰开, 满目沙飞筚篥哀。
冰合黄河朝走马, 云迷红寺夜登台。
膏腴昔日称蕃庶, 蹂践连年尽草莱。
欲识金城旧方略, 浚渠即是靖边才。
方还
清诗人沈德潜与方还交往,曾谓这诗作于“丁酉秋”。时“同人集广歌堂,赋《旧边诗》。时家方舟、刘东郊、李客山、孙丕文及予诸人俱在,或成一二首,多者四五首,蓂朔日才亭午,已成全诗,又皆按切时势。同人叹服”。凌扬藻《国朝岭海诗抄》的记叙也大致相同,并谓方《旧边诗》中“凡前明之所以失,我朝之所以得,画沙聚米,形势了如”。沈德潜是1673至1769年时人,在他一生中,仅1717(即康熙五十六年)年四十岁时次丁酉,可知此诗作于该年。方还《旧边诗》一共九首,分别以明代的所谓“九边”、即当时北方九个军事重镇为题。因这些都是前明的边镇,故曰“旧边”。宁夏即是其一。方还在广歌堂上聚众咏此九边,借咏“前明之所以失,本朝之所以得”谈靖边安邦之事,表现了对国事的关注。
明初由于在宁夏疏浚了唐徕、汉延两渠,为军垦创造了有利条件,边境因而比较巩固。“其后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水利年久失修,军民逃亡,“户口半减”。加以1492年安化王朱寘璠(zhì fán)叛变,1592年刘东晹兵变等一系列战乱,遂举二百年之所经理者,荡然有同草昧,方还生当康熙年间,其时宁夏仍不平静。1690到1697年康熙帝三次征讨噶尔丹,宁夏成了重要的前沿阵地。后经康、雍、乾三代用兵,彻底击败了厄鲁特蒙古族的分裂活动,宁夏边墙内外才趋于平靖。
这首诗前四句写“本朝之所以得”。首联先介绍宁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镇城”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明初洪武九年(1376)立宁夏卫,后升为镇,故云。镇成西行不远即贺兰山,故曰“西倚”。贺兰山自古就是战场,从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中即可看出。“筚篥”(bìl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眼看着飞沙走石,又听到狂风中传来的筚篥之声。下联“冰合黄河朝走马,云迷红寺夜登台”句,写出了从清晨到夜晚不停的军事活动。“冰合黄河”,可见严寒,清晨还要走马巡逻,说明再冷也不能停止。“云迷红寺”,言浓雾笼罩寺庙,不可得见。夜晚能见度极差,仍须登烽火台了望,足见无时而不在誓戒。下联论“前明之所以失”。宁夏川区由于引黄灌溉,物产比较丰富。唐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就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昔日沃壤上物产号称蕃庶,由于官吏侵夺,兵燹频仍,早已千村万落长满荆榛。末二句“欲识金城旧方略,浚渠即是靖边才”,说明明初镇城所以能固若金汤,首先就是疏浚渠道,大兴屯田,才使边塞得以驻扎雄兵。这首诗就是要当朝借鉴明初成功的经验,后来失败的教训。面对清初境上征战不息的局面,提出了浚渠屯田的良策。当然浚渠屯田并非安边的唯一措施,诗人在诗下自注中就提到还要“筑为边墙”。比这些更重要的当然还有政治修明,这也是不待言的。方还并未去过宁夏,且亦未尝仕进,但诗人却表现了对边关的熟稔和见识的卓越,难怪“同人叹服”。
这首诗通过对比说明浚渠于靖边的重要。飞沙走石、筚篥声哀、走马登台等皆出以想象,却真实地再现了宁夏当时的情景,使人宛若亲见。后半首虽多议论,却无枯躁之感。足见作者艺术功力的深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