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用意之妙,使人不觉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咏物类·用意之妙,使人不觉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落笔得“旧时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咏梅嫌纯是素色,故用“红萼”字,此谓之破色笔。又恐突然,故先出“翠尊”字配之。说来甚浅,然大家亦不外此。用意之妙,总使人不觉,则烹锻之工也。(先著、程洪《词法辑评》卷四)

【词例】

暗 香

石 湖咏梅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解析】文学作品是描摹现实生活的,明代的李贽将作品分为“画工”和“化工”,画工,指刻意雕绘的作品,虽描绘得穷极工巧,但只追求形似,缺乏天然情趣,而且“似真非真,入人心者不深”。化工,追求自然质朴的美,一派自然,妙乎天成,其用意使人不觉,读来饶有韵味。要达到“入化”,用意之妙,使人不觉,就得略貌而传神,要见其精神,含蓄隽永。姜夔的《暗香》在咏梅花时,就是如此。

词的上阕,先从清幽的月光和悠扬的笛声来衬托梅的莹洁,“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过去有多少月光照过梅花,又有多少骚客词人吟咏过梅花,但石湖的梅,却自有一番神韵。“梅边吹笛”,是从声音写起,由声入画。被 “唤起”的玉人,是词作者所怀念的对象,当看到外面的梅花,“不管清寒与攀摘”,照样绽蕾怒花,勾起词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可叹自己虽有何逊之才,怎奈年纪渐老,不能再用笔描摹这动人春色,这又从反面衬托了梅花的美已经到了连何逊这样的诗人都难以用语言描摹的程度。何逊是南北朝齐、梁间诗人,他八岁即能写诗,其诗尤擅长摹写景物,他对景物观察细致,用词精当,格调清新秀丽,极为后代词人所推崇。“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疏”写出梅花的姿态,梅花无叶,星散地点缀枝头,这个 “疏”字写得 “入画”,“香冷”是梅的气味,飘入 “瑶席”,可见其浓郁,“香”与 “冷”相并,也传出了梅的气质,让人想象出梅花那种凛然不可犯的坚贞,具有 “冷美人”的气质。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词人为什么感到 “怪”呢?这令人想起何逊的名句:“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越是鲜艳的景物,越能勾起人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这关于梅的回忆却只能给词人带来深深的苦痛。所以词人怪这明丽的梅花闯入自己的眼际,这清香的气氲飘入自己的居室。

词的下阕,写江南江畔,一片沉寂,想给自己思念的 “玉人”寄去怀思,但路途遥远,难以实现。昨夜一场雪,积成银白世界,绿树浸湿,仿佛凝成的泪珠,梅的红萼默默地绽蕾吐蕊,执着的缅想过去那繁华的景象。忘不了我们在一起携手相诉衷情之处,正是千百树梅花绽蕾怒放,红艳艳一片压倒西湖上的碧绿的冷色。但梅花终于一片片被无情的寒风吹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它 (意指再与情人相见)。

姜夔笔下的梅花,不但有颜色、姿态、气味,更有神韵,梅花的神韵就在于衬托出了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这首是感叹昔日美好爱情的消逝,表现词人的一种凄清怆伤的感情,这种感情全是由梅花烘托出来的。有时甚至用拟人手法,由梅的回忆直接传达出来。作者在描摹梅花时,重衬情而轻绘形,这正是“略貌取神”的化工笔法。

姜夔的词以 “清妙秀远”见称,他认为 “学就是病”,不必摹拟古人,即使有些笔法与前人相犯,他也能发挥自己的独创,造句入化,用景物表现独特的感情。例如《暗香》中的“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其构思和周邦彦的名句 “人正在,空江烟浪里”十分相似,都是以景物烘托词人的情感,但姜夔的 “千树压西湖寒碧”写得明丽而有气魄,和周邦彦雾里江浪的描绘截然不同,这就是因为他造句入化,用意之妙使人不觉。为表现自己胸襟而写景,可谓 “裁云缝月之妙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