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的学校教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契丹于公元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并在南京(今辽宁辽阳)设立了国子学,又称之为南京太学。道宗清宁五年(公元1059年)辽在国子监下设置了“五京学”,即于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原名南京)、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同时设立国子学,合称为“五京学”,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辽地方官学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此外还为贵族子弟专门设立了“诸王文学馆”等。

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并设置了国子学,总辖中央官学,亦是金的最高学府。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设置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以及地方各府推荐的生员和终场举人入学。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设置女真国子学和女真小学。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又创建了女真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女真太学专门培养女真族人才。金的地方官学主要有府、镇、州学和女真府、州学和地方医学。

元朝的中央官学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

国子学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书法”。所谓“升斋等第法”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这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国子学考试分试和升斋试两种,私试每月举行一次,试卷上等者给一分,中等者给半分,一年之中积分至八分以上者升补高等生员,以40名为限,汉人20名,蒙古人、色目人各10名。升斋考试,中斋生每三个月考试列为优等者升上斋,下斋生每三个月考试列为优等而不犯规者升中斋。可见“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虽始于宋代太学,至元代国子学而日趋完善。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蒙古国子学的设立,目的在于加速培养蒙古族人才。这是受金朝女真国子学的影响而设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蒙古文的《通鉴节要》。学生学成精通者,量授官职。不过学生来源,除了主要招收蒙古族学生之外,还同时招收其他民族子弟入学。

回回国子学是专门学习亦思替非文字——波斯文字的学校。鉴于当时与西域诸国交流频繁,迫切需要培养懂得波斯文字的专门人才,创办了回回国子学。它对于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史上是有特色的。

元朝还在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设学校,培养天文历数方面的人才。

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起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诸路小学、社学的系统。

社学创办于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廷颁令各路,劝农立社,凡各县所属村庄50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满100家的增一人,不及50家的,与近村合一社,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务。每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社学是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元朝还开设了诸路蒙古字学、诸路医学、诸路阴阳学等专门学校。诸路蒙古字学是地方上学习蒙古文字的学校,创建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目的在于普及蒙古文字、培养通晓蒙古文字的人才。诸路医学创设于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直隶于太医院,主要招收在籍医户及开设药铺人家的子弟。诸路阴阳学是学习天文、算历的学校,创设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直隶于司天台。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历算人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八年诸路所设学校21300所,按当时人口统计,这年全国共有1343万户,5984万多人。这样,平均每2800人中就有一所地方学校,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