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崔颢《黄鹤楼》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古代名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

【鉴赏导示】

崔颢(704—754),唐时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他的边塞诗慷慨激昂、雄浑奔放,少有伤感之情,且接近民歌。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于武昌登黄鹤楼时所作,是崔颢的代表作。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曾想写诗,见到此诗即佩服之至,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诗为咏黄鹤楼的绝唱。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情。

诗的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诗一开始,诗人既未对自己登楼的时间、心情做交待,也未着力描绘眼前的山光水色、草木日月,而是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的感受。诗人登上黄鹤楼,想起关于黄鹤楼的传说,面对人去楼空的现实,不禁怅然而生伤感之情。颔联两句,诗句沿着诗人的视线拓开去,由地上说到天上。那天际飘忽不定的白云呀,多么像浪迹天涯的游子!诗人由白云想到自己更添一层淡淡的乡愁。“一去”两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是昔人一去不回之辞,又有自己的哀怨惋惜之意。宇宙是永恒的,天上的白云千载悠悠不绝,然而人生是短暂的。古人成仙骑鹤也还是一去不复返了,我这一生,不过是白云之下,黄鹤楼上的一名匆匆过客。诗人感叹黄鹤楼的古今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登楼时的寂寞感受。诗的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寄托乡思。汉阳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武昌西南长江中。颈联两句,依然顺着诗人的视野运笔,从远处写来,把人们从空悠的白云中带到了绚丽的暖暖春色中来:望望汉水,波光粼粼,十分明丽,汉阳的树木,葱郁青翠,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茂盛,铺展江中。“历历”、“萋萋”叠字的运用,极富立体感、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一幅长江两岸寥廓空旷、秀丽幽雅的春景图。更加映衬了黄鹤楼的幽、空、静,为结句抒发乡思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尾联两句即景抒情寄托乡思。诗人站在黄鹤楼上,隔江的景色是如此的清新、淡雅、幽美,不知不觉已日落西山,黄昏降临,此时此景,怎能不勾起缕缕思乡之情。一般情况下,春光秋色都易引人思乡,何况此时已“日暮”,正是鸟归巢、人投宿的时候,诗人登临已久,视线从汉江自然移向远方,那里不就是他日夜思念的故乡——汴洲吗?可是那在暮色中遥远的故乡,却何处可见呢?眼前所见到的唯有江上的一片浩渺烟波罢了。在此,诗人以“日暮”、“烟波”作铺垫,衬托由此产生的思乡的“愁”绪。全诗意境茫远、抒情真挚、气势雄浑、语言流畅。它的成功不以内容新奇取胜,而在于用完美的艺术形式痛快淋漓地写出了诗人与许多人共同的感受。茫远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来自于诗人所选取的飘逸雄壮的意象:“仙人”、“黄鹤”的传说,高楼、大江、白云、落日、晴川、烟波,等等。语言的通俗流畅,一气呵成也增加了诗的阅读美感。这些都促成了这首诗成为黄鹤楼的绝唱。

【鉴赏要点】

[1]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意境茫远,气势雄浑。[3]写景逼真、生动,形象鲜明。[4]语言通俗流畅,一气呵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