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敏《赠曹雪芹》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赠曹雪芹·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一生饱经沧桑巨变。他出生在南京,十三岁前曾过了一段“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从康熙朝开始,曹家是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曾祖、祖父、父辈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然而,由于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的父亲曹因事被株连,获罪落职,家产抄没。第二年全家迁往北京,家道衰落。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在北京的右翼宗学中,他结识了敦敏、敦诚兄弟,彼此成为亲密的朋友,并将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

由于生活的窘迫,曹雪芹全家又迁到了北京西郊,“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甚至穷困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尽管如此,曹雪芹依然保持着嗜酒狂放的生活态度。敦诚诗《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记录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从中不难见出曹雪芹的性格及其与敦诚兄弟的友谊。敦敏的这首《赠曹雪芹》诗大约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两三年之后,曹雪芹便与世长辞了。诗中所表现的曹雪芹,依然傲岸不屈、豪放狂狷。

开头两句写曹雪芹在西郊的住处。虽然房舍简陋,但环境却十分优雅。这里远离尘嚣闹市,绿水青山,曲径通幽。“薜萝”一词不仅是指门巷用茅草修成,还能引发人们对香草美人的联想。薜荔与女萝,都是蔓生的香草,屈原《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动人诗句。敦敏用“薜萝”来形容曹雪芹的茅舍,饱含着对这位挚友的深深爱慕及赞美之情。“足烟霞”三字进而突出了此地与众不同,轻烟彩霞,蕴环生,简直就像洞府仙地。显然,景色之美是为了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换句话说,正因为在这穷巷陋舍中住着曹雪芹,周围的环境才充满了诗意,才显得如此典雅秀丽。

三、四两句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描写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穷困潦倒并没有使曹雪芹丧失生活的勇气,家世的巨变也没能改变曹雪芹狂放不羁的个性。他多才多艺,诗画俱佳。在山野寺庙中,他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画很为友人所推重,敦敏在《题芹圃画石》诗中这样写道:“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无钱沽酒,他便卖掉自己的画。让我们更为感动的是,就在这种凄凉困苦的境况下,他还能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

五、六两句以凝重悲愤的笔调刻划了曹雪芹失意的心态。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与古代的豪士一样,纵酒狂歌,感叹身世的飘零,感叹遭遇的不幸。在他记忆的深处,不时映现富贵荣华的残梦。南京的秦淮河畔,历来是花团锦簇之地,富贵神仙之乡。幼年的曹雪芹也曾置身于这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之中,锦衣饫甘,骏马轻裘。然而风云突变,祸难骤降,繁华转瞬即成过眼浮云,如今只能成为记忆中残缺不全的旧梦。《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也正与这些残梦相关联,或者说正是这些残梦使他内心不得平静,才促使他提笔挥洒,为后人留下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最后两句用晋代名士阮籍的典故描写曹雪芹鄙视世俗的性格。《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尽管新愁旧恨,一齐袭来,但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性格丝毫未改。他饮酒大醉,但内心清醒,对那些庸俗无聊之士一律待之以白眼。只有像敦敏、敦诚这样的朋友才以青眼相待。穷困可以改变人的经济环境,但却无法改变像曹雪芹这类杰出文学家的人格品性。

这首诗以生动感人的笔触描写了曹雪芹晚年的生活和性格,对于我们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这首诗就更为珍贵、更有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