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黄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杨花·黄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
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化浮萍。

黄任的这首《杨花》诗,以见解新颖、篇法圆紧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诗人本人也因此诗的成功而获得“黄杨花”的雅号。

“杨花”,即柳絮。诗咏杨花,却从劝说“行人莫折柳青青”说起。行人折柳是怎么回事?杨花与折柳又有什么相干呢!原来,在古人心目中,“柳”字的读音谐“留”字,送别时折柳相赠用以表示挽留之意。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其中即包含有这一层意思。本诗作者黄任却一反传统,标新立异,劝人在送行时不要折柳,原因是诗人从杨花身上受到了启发。因而在首句大声喝起之后,便于次句揭出原因,点到杨花。“看取”之“取”作语助,表示动作的进行;“可暂停”,回应上句“折柳”二字。意思是如果看到了杨花,了解到了杨花的本性,那就不会再去折柳了。三四句作进一步的申述,补足第二句的意思。诗人像是指着杨花在说:你看,杨花本身即是不知离别之苦的。否则,它在飘落水中之后不会化为浮萍了。关于杨花化为浮萍的说法,并不科学,但古已有之。苏轼《水龙吟·次章质夫杨花词》:“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浮萍是随风浪飘动的水草,萍踪不定,正如游子一样。这怎能让人相信生出杨花的柳枝会成为多情挽留行客的象征呢?诗人的议论绕了一圈,最终又回到开篇的“行人莫折柳青青”这一层意思上。就议论而言,全诗的重点无疑是在首句。但若对全诗细加品味,则又不能不承认感情的泉眼却是在第三句的“离别苦”三字上。有了“离别苦”的体验,才会对折柳赠别的习俗发生疑问,也才会引出柳絮化浮萍的联想和议论。只是诗人对“离别苦”的表达,不采取直抒的方式而是借助于逻辑严密的议论罢了。

此诗篇法圆紧,一气蝉联而下,句句相承,首尾呼应。诗人不断提出论断,造成悬念,又不断加以说明,在所作的说明中又有新的悬念,还需再次加以说明,直到末句,才算将谜底完全揭开。一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又见一层,而非一语道破。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的“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之三),另一类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如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黄任的这首《杨花》诗,也是“一篇一意”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