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湖州·袁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雨过湖州·袁枚
州以湖名听已凉,况兼城郭雨中望。
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
打桨正逢红叶好,寻春自笑白头狂。
明霞碧浪从客问:五十年来得未尝?

这是一首能体现袁枚诗歌和为人方面某些特色的作品。诗写于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袁枚时年五十,此年他颇多出游,足迹所至,计有苏州、常州、湖州、无锡、杭州等地。

本诗所见袁诗特色,即是其中所用的双关语,具体来说也即是四、五、六三句。袁枚于诗倡“独抒性灵”,这“性灵”之“灵”既是内容,又是形式,是“性情”加“灵机”(《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钱璵沙先生诗序》),“笔性灵”而非“笔性笨”(《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而双关、隐喻正是他显示“灵”的较常用的手段。湖州人以农桑为业,以“生涯总是桑”言之,很有地方特色。然而前面加“儿女”,就使诗意暧昧起来,使人想起古代男女密约偷期的代名词“桑间濮上”。“寻春”本是寻觅春光春景,但袁枚此游在秋天,故此“寻春”含有另一层——寻觅中意的女色之意。以“看花”“寻春”喻寻女色,在袁诗中很常见,如《次日侍讲纳姬索诗》:“寻春甘苦我深尝,此物难于上太行。”“红叶”句的修辞较复杂。袁枚有一首《再赠文玉》云:“霜林红叶好阳春,邂逅横塘赋《洛神》。”文玉是个被婆家赶出的压抑了很久的少妇,富于成熟美,故喻之为红叶,可能指文玉已不是青春少女。而从“霜林红叶”的字面来看,又像是受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意的启发而把红叶满林的秋天比作红花满树的阳春。本诗这一句虽无“霜林”二字,不易使人联想到杜牧诗,但其机杼很可能与《再赠文玉》相同,所以秋天的“红叶”也能引出下句的“寻春”。当然,“红叶”还可能是用了唐人“红叶题诗”故事,如是这样,那么这里的修辞又是双关,既写景,又借典故之意指寂寞而期望得到爱的女子。一诗而有两重意,是此诗又非仅是此诗,正是袁枚所喜欢的“灵”的效果之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正喻夹写,似是而非”(《随园话》卷十二)。

本诗所见袁枚为人方面的特色即是,袁枚一生好色尊情,非但不讳,反而标榜。强调“无情何必生斯世”,寻花问柳,老而不辍。曾作诗自辩曰:“白头人到莫愁家,寄语儿童笑莫哗。若使风情老无分,夕阳不合照桃花。”解放了情,又滥用了情,这就是袁枚在情方面的态度和行为。这种行为、态度于本诗中恰可见到一斑。

本诗的另外几句也颇能见出袁诗的才情。诗开头先在地名上做文章,一二两句呈递进关系。这种开头和关系安排颇能给人新鲜之感。颔联又增以风物景况描绘,使此地的气候、地理、风物特征以及本诗的题意表现得非常充分。胜似一幅水墨烟雨图。下半首的“红叶”“白头”“明霞碧浪”等景象,色彩明丽优美。结句在前面叙写的基础上以疑问句抒情,轻灵隽永,将雨天游玩湖州的满足感非常活泼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