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包括即是郑板桥的年伯,他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作者郑板桥出身寒微,做官前后均以卖画为生,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为官时的诗文书画创作也特别强调写百姓之心声,道民间之痛痒,不耻于表现风花雪月,闲情逸致,为官僚贵族、有闲阶级茶余酒后提供消遣之资。作者虽然是在官衙内写诗作画,但他的心却时刻想着广大百姓,这首诗就尽致极诣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怀。开头一句是说,作者正在衙署书房中躺卧休息,这时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声音呜咽,如泣如诉。“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听到竹声之后的联想。自然界的风竹声和人民群众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是由于作者时刻惦记着百姓的安危冷暖,所以听到风吹竹啸,就很自然地把它和黎民百姓的痛苦呻吟联系了起来。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想到:像我们这些州县小吏,虽官职卑微,却负有解民于水火之中的重大责任。窗外的那一枝一叶,不正是饱受风雨的百姓的化身么?作为他们的“父母官”,又怎能不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呢?作者曾刻有“痛痒相关”一印,以示与百姓休戚与共。这首诗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作结,更说明了作者对民情的体察入微。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人民群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是题在画上的,所以作者充分发挥了能诗善画的艺术特长,把诗、画的意境结合了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一个共同的思想,更具有立体的美感。作者画的是风竹,但已不是自然界生物的一般复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诗是写给上司包括的,语言既要有分寸,又要恳切明晰,所以作者采用了托物取喻,借竹发端的手法。全诗既具明志自勉之心,更含相与为善之意,一轴画,四句诗,把作者对人民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在诗情画意之中,达到了无迹可求,一片化机的美学高度,令人叹为观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