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汪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梅花·汪中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汪中是清代中叶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命运坎坷,七岁丧父,二十五岁应省试落第,又得了怔忡之病,于是绝意科举,而过着为人作嫁的幕僚生活。晚年多病,在杭州文澜阁校书时积劳死去,年仅五十岁。“少苦孤露,长苦奔走,晚苦疾疢,……未尝有生人之乐焉。”汪喜孙(汪中之子)《容甫先生年谱》中的这几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因此,汪中的诗,同乾隆时代另一位薄命诗人、他的好朋友黄仲则一样,充满了感伤的情调。但是这一首《梅花》诗,却在寒冷中透露出春意,在凄寂中泛溢着憧憬,与其他作品有别

这首诗究竟写于何时,作于何地,不大能够说得十分确切。《容甫先生遗诗》是把它编在庚寅即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这是汪中省试落第后的第三年。据《年谱》,他这时正在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太守沈业富处入幕,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离乡背井、俯仰因人的幕客生涯,当然不是自视颇高的汪中心甘情愿地乐就的,何况扬州家里还有一位历尽艰辛把他抚养成人的老母!这年春天再度离家时,他写了一首《别母》诗:“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出门便是天涯别,明日思亲梦里人。”情调颇为感伤。《梅花》诗是编在这首《别母》诗后面的,也许,这是他从扬州回到当涂后,在春寒尚厉的时候写的吧?在没有别的反证材料之前,我们姑且这样认定。

这首诗前面两句,是诗人看到梅花开放而发出的喜悦。“孤馆”是他所处的环境。一个人作客在外,孤零零地住在馆舍中,是难免要产生寂寞、凄清的情怀的,何况是春寒料峭的时分!柳永《戚氏》词说:“孤馆,度日如年。”秦观《踏莎行》词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为佐证。然而在这令人愁苦的环境中,忽然看到一树梅花,顶着寒气,冉冉地、茁壮地开放了,这景象,怎能不使他感到分外的喜悦!这喜悦,有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切不可轻轻放过。

这两句诗的文化心理内涵是什么呢?第一,梅花的出现,使诗人获得了朝夕相对的伴侣,可以破除孤寂。第二,自六朝以降,不断增加的诗人的吟咏,使梅花成为傲寒的象征。何逊称赞它“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咏早梅》);阴铿称赞它“春近寒难转,梅舒雪尚飘”(《咏雪里梅》);王安石的《梅花》说得更好:“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迩后陆游、高启等都有脍炙人口的咏梅名作,梅花傲寒的象征意象,遂成为强大的文化心理积淀;汪中这位多才的诗人自然接受了这一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他此时正处在人生挫折的初期,与命运作斗争的意念尚未消失,故见到梅花的凌寒开放,自不免因内模仿作用而产生兴奋之情。第三,伴随着“寒梅”的花发,“春风”也“款款”(缓慢)地来了。春风是唤醒万物的天使,是给大地带来生气的力量。“暗添芳草池塘色,远递高楼箫管声。”(罗邺《春风》)“暗入畦园里,潜吹草木中。兰荪才有绿,桃杏未成红。已觉寒光尽,还看淑气通。”(陈九流《赋得春风扇微和》)汪中写出“春风款款来”这一“象”的时候,其所蕴含的“意”自亦包括这些内容。以上三个内涵是互相关连、有序递进、由浅而深的,表现出一个冲破严寒、生机勃发的含蓄的意境。

诗的后面两句,是由此及彼,因己地之“春意”而联想到家乡的“春意”。前面说过,汪中写这首诗时刚从扬州回到当涂不久,别母的感伤还萦回在脑际,现在得到寒梅开放的欢乐信息,振奋之余,自不免亦对家乡——更具体的是对老母,生发同样的期望和祷祝。这两句诗,因为对比鲜明,令人十分惊喜。“故园花落尽”,冬天,故乡的花卉都凋谢了,大自然脱去了它的彩衣,一片荒凉,一片衰飒——这是诗人不久前在家乡看到的情景。现在呢?“江上一枝开”,傲寒的梅花,一枝独秀地在江上开放了(扬州在长江边,故云),它打破了严寒的统治,它带来了春天的消息,这形象是多么的美啊!——这是诗人的想像之词。汪中的诗思,就这样从“孤馆寒梅发”而联想及于“江上一枝开”,沟通了当涂和扬州的“春意”,亦即对自己对家人都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众花落尽、梅花独放的景象,前人亦曾有所描述。梁简文帝《梅花赋》说:他宫中的奇花异木,到了冬天“并皆枯悴,色落摧风”,而“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或承阳而发金,乍染雪而披银。”林逋《山园小梅》说:“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写得都颇为鲜明生动。唐僧齐已的《早梅》诗,更是汪中此诗的蓝本,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据说“一枝”原作“数枝”,是郑谷建议改的,确能更为精警传神,令人惊喜。汪中此诗以大江作为背景,境界又更为开阔了。

综上所述,这首诗,篇幅虽短,而风格清刚,意境开阔,内涵丰富,抒情含蓄,在容甫诗中别开一境,是耐人咀嚼的好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