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杂诗(十七首选五)·沈曾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湖杂诗(十七首选五)·沈曾植

其一

残年泛泛住虚舟,也作西湖十日留。

卅载童心凄不返,余官巷北阿姨楼。

(辛已东游,馆于余官巷金氏姨母家,今后人移湖墅矣。)

其六

石罅苔花殊不枯,空岩乳水静春揄。

枫林一叶吊霜艳,竹翠万梢矜雪腴。

(韬光至龙井,行万竹中。)

其七

雪湖游罢思月湖,月来可惜云模糊。

天公不请亦饶假,放汝烟波充钓徒。

(“月湖不如雪湖”,樊榭诗语。)

其十三

郎当岭上担郎当,蜀道难宁在故乡?

绝顶一回舒望眼,近收湖色远山光。

(郎当岭。)

其十四

湖沙渺莽月冥蒙,可有千潭一印通?

输与老夫探夜壑,飞来原在户庭中。

(张祠小洞玲珑幻绝,偕石钦冥索得之,而证刚踏月未归。)

再美的景物,只有与个人经历发生关系,才最令人留恋;而要使个人的感受与他人相通,使他人感动,又要使个人的游历尽量与众不同,见人所未见,得人所未得。就这两方面来说,沈曾植的《西湖杂诗》均有独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沈氏此游,在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冬。李翊灼《海日楼诗补编序》云:“庚戌,访叟嘉兴,快聚匝月,即偕作西湖游。时长至前旬日也。……乃尽十日之力,遍览湖山之胜。素妆西子,不御铅华,而风韵天然,偏多真趣……十日之中,晴晦、雨雪、风月,几无不备。寂然境中,妙现神变,枯木寒岩,顿有生意。”“长至”,即冬至,盖冬至以后,日长一日也。冬日游湖,“杳无游人”,荒寒幽闷,但也正因此,更见故人相邀之挚情,也更能发现常人难见的景色之美。这种独具一格的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出游,自对诗人有特别深切的印象。沈氏当年与朱疆村书云:“冬月明圣泛舟,灵山韶濩,颇有领会。”对自己的纪行诗颇为欣赏。“明圣泛舟”,月下划船游湖;“韶濩”,又名“大濩”,商朝古曲,后泛指古乐,这里指幽雅难得的艺术境界。也怪不得沈氏有自得意,这组纪行诗计十七首,写得别具一格,颇带个人色彩,有较强的感染力,很值得品味。

其一是说自己年轻时曾游过杭州,此次重游颇有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残年”有双关义,一是指岁末,二是指自己年事已高。首二句有惊喜意,谓未料到自己竟能以衰朽残年,于接近岁末时得做西湖十日勾留。出游之年,诗人已60岁,刚辞官归隐。如此高龄能再临旧日行经之地,怎能不深有感触?接下来的两句,便抒写对往事的缅怀,流露出低回惆怅之感。“卅载”句慨叹过去的一切都不会重现了,童心长逝,令人神凄,“余官巷”句便是对旧日居处的留恋和叹惋。从小注可知,诗人曾于三十年前(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到过杭州,居住在余官巷金氏姨母家。而今,金氏后人早已搬到别处去住,“余官巷北阿姨楼”已属他姓。抚今追昔,能不怆然?重游之喜与访旧之悲融于一体,真切动人。

其六写冬日的竹林。诗人由韬光至龙井,沿途多为竹林,冬日森森,翠竹依依,的确给人独特的感受。前二句写山景。龙井在西湖东岸,为湖畔群峰较高处,虽海拔也不过数百米,说不上高峻雄险,但这里怪石嶙峋,峰谷相间,山峦峥嵘,溪流蜿蜒,加上植被丰富,竹木萧森,构成特殊的地貌,与湖光相映,别具幽趣。此二句意谓,虽然已是冬天,石隙处泉水叮咚,苔藓不枯,像春天一样静谧。“空岩乳水”,石灰岩溶洞的滴水;“揄”,用手掬捧。岩洞温暖,滴水潺湲,的确逗人喜爱,常引入不由得接一捧漱漱口。这种冬至而不枯寒的景色已够迷人,后二句对竹木的描写更为生动:枫叶只剩下了“一叶”,但犹然火红鲜艳,似在凭吊、哀悯秋霜的先逝;竹林则仍然有万枝之盛,一派青翠,在雪中显得格外丰腴,似在高矜地嘲弄雪的无效的压迫。枫叶不落,北方或许可见;翠竹映雪,却只有江南有此奇绝。诗人冬日山行,“行万竹中”,果有难得的际遇,得见红翠相间,又敷以皎然白雪的丽景。“吊霜艳”、“矜雪腴”,措词均极精警绮丽,可味可玩。

其七写月下冒雪游湖。明末散文家张岱忆写西湖景色的文字,对月景、雪景都有生动的描绘。相比之下,雪景能赏识者更少。因此,清初诗人厉鹗(号樊榭)有“夜湖不如雪湖”之句。不妨读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沅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园中人两三粒而已。”景色何等清幽!无艺术头脑者,焉能有此雅兴?诗人偏偏也有此等旷逸胸襟,也于月夜游雪湖,可惜月色不佳,似乎有些令人扫兴。前二句,即行迹的实写,“可惜”两字,写出诗人心中轻微的惋叹。但有兴月下游雪湖的人,心胸自不会偏狭,月光不明,何妨游赏?后二句,便从惋叹转为旷达,吐露了游湖者胸襟的开阔。“天公不请亦饶假”,意谓天公不肯作美,放出月光让人游赏,那也没有什么,游人照样可以利用天时。“假”,凭借。“放汝烟波充钓徒”,任由你乘舟游湖。西湖冬不封冻,即使天有微雪,湖面照样绿水粼粼,这是南方特有的景色。虽未能观赏月景,乘兴在湖中冒雪泛舟,确也有独特的乐趣。

其十三颇有民歌风味,巧借地名的谐音,写山行的乐趣。注云“郎当岭”,诗正写过岭的艰困与欢欣。前二句是写山行之苦,“郎当”乃俗语,颓唐状。二句意谓:山名郎当岭,过岭真让人郎当受罪,累得受不了,几乎令人怀疑,莫不是号称天下之难的蜀道移到了故乡?沈乃浙江省人,故称杭郡之地为“故乡”。诗句奇巧复警绝,以巧妙的谐音和大胆的夸张,刻划出山行的劳苦。郎当岭上行,自不会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般艰险,但如此铺陈,那种劳苦感传摹得特别真切。后二句则写登上绝顶后的欣慰喜悦。由高处环视,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不禁令人精神一爽。登山的劳累即使尚未消散,也令人觉得劳有所得,有所安慰。世上没有现成的享受,真正的乐趣只能得之于努力之后。绝顶“舒望眼”,抵得多少“郎当”之苦,在山行者说来自有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会唤起读者种种近似的自身经历,在心头升腾起一种亲切的认同感。当长途跋涉望见目标的时候,当冲涛劈浪远航之后在茫茫海面重见陆地的时候,人们也当有此行不虚的体验吧?

其十四写踏月登山的感受。诗人此行,游湖未见朗月,多少有些遗憾;湖光未得月下赏,山景却在月下一游,也算是有所补偿吧。西湖附近的山,有不少溶洞可以观赏。诗后小注云:“张祠小洞玲珑幻绝,偕石钦冥索得之”,即记实之语。(石钦,与下文“证刚”皆人名)“玲珑幻绝”的景象,生动地写出石灰岩水洞的奇绝。这样的美景,白天游有白天游的乐趣,夜晚游也有夜晚游的乐趣,就幽秘清寂来说,夜游绝胜日游,难怪诗人颇有自得之意。“探夜壑”本已足自夸,加上游伴有人当夜去游湖而未体验到山行的幽趣,自然更叫诗人得意。注云“而证刚踏月未归”,点出游伴的不同行程。诗的前二句,是对友人游湖所见的臆测,因不是亲身经历,故以问句出之,十分恰切。二句大意是揣测友人在渺莽的湖沙上漫步,当能在蒙蒙月色下,见到水中晃荡着无数月影。“千潭一印通”的溟濛月色,已足令人叹赏,但在此诗只是个陪衬,其重点在强调山行的收获。后二句即将游山与游湖作了比较,而高度渲染游山的雅趣。“输与老夫探夜壑”,还只是自我表白;“飞来原在户庭中”,是“探壑”所见所感,突出山的小巧玲珑。二句大意是游湖哪里比得上游山,游山能令人胸襟阔大。站在高处看飞来峰,那峰就像卧在庭园中那样小巧。这二句,视角颇似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气息则清幽异常,足可令人想见诗人的幽兴非浅。

总之,这一组诗几乎首首可读,句句含情,确有诗人的独到感受,又有个性经历的血肉生命,很值得吟赏。没有到过西湖,或虽去过西湖却没有冬日游历体验,以及虽有缘处于荒寒之境却缺乏气度雅兴的读者,不妨品味咀嚼,定可有所收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