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留田行·施闰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上留田行·施闰章
里中有啼儿,声声呼阿母。
母死血濡衣,犹衔怀中乳。

《上留田行》为古乐府旧题,本是讽刺为兄者不肯抚养弱弟之作。施闰章这首《上留田行》虽采用古乐府旧题,甚至袭用原诗首句,但诗旨已根本不同。它通过一个令人目不忍睹的悲惨场面,反映的是清初兵乱的社会现实。

首句“里中有啼儿”:“里”指乡里;“啼儿”一个哭啼的幼儿,此乃诗的“主角”此“儿”之所以“啼”,因为他正嗷嗷待哺。次句“声声呼阿母”,进而写饥儿边哭边向“阿母”索哺的情景。“声声”迭字的运用,传神地表现出幼儿饥饿已极,急欲饱腹之状。次句“呼阿母”三字,又起到向第三句过渡作用,如同电影蒙太奇,镜头自然而然地移向诗中的“配角”——“阿母”。但啼儿所呼之“阿母”怎么竟忍心儿啼而不加照看呢?前两句诗实际造成了一个悬念。诗过渡到第三句云“母死血濡衣”,则解开了悬念。“濡衣”即沾衣。第三句首字与次句尾字皆为“母”,此乃顶针修辞格,衔接紧密自然,但这“母死血濡衣”的景象却令人触目惊心,万万料想不到。“阿母”因何而死?诗前原有小序云:“伤妇死于兵也。”再联系清初之战乱背景,从“血濡衣”来看,她显然是被乱兵所杀。最后诗的镜头又由“母”移向“儿”的“特写”并予以“定格”:虽然母已死,但饥几竟“犹衔怀中乳”。饥儿年幼无知,阿母已死而全然不觉,吸乳不出乃“啼”而“呼”母;母不应,复“衔怀中乳”;再衔而无乳,则又该“啼”而“呼”母矣!母死诚然可悲,孤儿无知而衔母尸之乳更令人下泪,人间惨事大概莫过于此了。

施闰章论诗主张“言有物”,即反映社会现实,反对“风云月露,铺张满眼”之“一叶空纸”,此诗自是“言有物”之什,反映的是清初悲惨的社会现实,但施闰章评杜甫“三吏”“三别”,“妙在痛快,亦伤太尽”,评王粲《七哀》“酝藉差别”(上引均见《蠖斋诗话》),其言虽未必尽确,但亦可知其审美趣味在“酝藉”而反对“太尽”。本诗大约也可算这种审美趣味下的产物,诗人基本上是客观描叙,其本人的内在感情并不流露,甚至对于“阿母”因何而“死”,亦几不涉及。这种写法,自有其长处,即“酝藉”而意旨深厚;当然,也不免露出其短处——怨刺的力量较弱,无“痛快”之“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