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状语常常发生位移,也就是说它本应该位于谓语之前却移到了谓语之后,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因此在古文今译时需要把这些状语移到谓语前翻译。
状语后置时需移到谓语前翻译的主要有:
1.由介词“以”构成的介词结构(用[ ]表示)。如:
屠惧,投[以骨]。《狼》 “投以骨”即“把骨头扔给(狼)”。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童趣》 “喷以烟”即“用烟喷”。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祭以尉首” 即“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述以文”:即“用文字来记述”。
为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拿当时的大事来询问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寄臣以大事”即“把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
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封之以膏腴之地”即“把膏腴之地封给他”。
具告[以事]。《鸿门宴》 告以事:即“把情况告诉了(张良)”。
又试之[鸡]。(“鸡”字前省略介词“以”)《促织》 “试之鸡”:即“用鸡来同它比试”。
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语暴以好乐:即“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庄暴”。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 “振之以威怒” 即“以威怒振之”。
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盛以锦囊”即“用锦囊装着”。
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告以成功”即“把取得的成功禀告(先王)”。
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即“用绳索捆着燕王父子”。
2.由介词“于”、“乎”“如”等构成的表示比较或比喻对象的介词结构(用[ ]表示)。如: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戚戚于贫贱:因为处于贫贱而忧愁。
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汲汲于富贵:因为追求富贵而心情急切。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猛于虎:比老虎还凶猛。“于”,比。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勾践灭吴》 美于此者:即“比这还美的”。
甚[于妇人]。《触龙说赵太后》 即“比妇人更厉害”。
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长乎尔:即“比你们年龄大”。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即“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
勾践说[于国人]曰。《勾践灭吴》“说于国人”即“对越国的人民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先乎吾”即“比我早”。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贤于弟子”即“比弟子高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于蓝”即“比蓼蓝更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寒于水”即“比水寒冷”。
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弱于秦”即“比弱秦国弱”。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多于邻国”即“比邻国多”。
3.由介词“于”、“乎”构成的表处所、时间及所向对象的介词结构(用[ ]表示)。如: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 “饮楼上”即“(于)楼上饮”。
何有[于我]。《论语》 即“于我有何”。 对我来说有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即“向天帝报告此事”。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见我于王”即“于王见我”(向王引见我)。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即“于昔日试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即“于南阳躬耕”。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即“于乱世苟全性命”。
贪[于财货]。《鸿门宴》 即“对财物很贪心”。
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即“于齐求救”。
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即“于市朝谤讥”。
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即“于朝廷战胜”
欲有求[于我]。《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求于我:即“对我有所求”。
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即“到齐国做人质”。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广于君”即“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受地于先王: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疑乎是”即“对这话有过怀疑”。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 “败吴于囿”即“于囿败吴”。 “败之于没”即“于没败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顾臣于草庐之中”即“到寒舍里来看我”。
而耻学[于师]。《师说》 “学于师”即“向老师学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观于天地……”即“对天地……作观察”。
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战于秦”即“同秦国作战”。
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鼓乐于此”即“在这儿奏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即“于藏书之家假借”。
会[于会稽山兰亭]。《兰亭集序》即“在会稽山兰亭聚会”。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欣于所遇”即“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忠义暴[于朝廷]。《五人墓碑记》 “暴于朝廷”即“在朝廷得到彰显”。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请于当道”即“向当权者提出请求”。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于其址”即“在那山脚盖房子”。
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即“于潭上得双石”。
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发于水上”即“从水上发出”。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即“在庭院里杂植兰桂竹木”。
极娱游[于暇日]。《滕王阁序》 “娱游于暇日”即“于暇日娱游”
舍簪笏[于百龄]。《滕王阁序》 即“于百龄舍簪笏”(终生舍弃功名)。
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即“奉晨昏于万里”(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牧羊[于道畔]。《柳毅传》 “于道畔”即“在道旁”。
而相泣[于庭中]。《齐人有一妻一妾》“泣于庭中”即“在庭院中哭”。
4.由介词“于”构成的表被动的介词结构(用[ ]表示)。如
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困于所溺”即“被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迷惑”。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幸于赵王:即“被赵王宠幸”。
5、其他介词结构(用[ ]表示)。如
读之[竟日]。《赵普》 “读之竟日”即“竟日读之”。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积于忽微”即“由极小的坏事日积月而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