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
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 释]
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③以:连词,而。④临:下临。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以……而……”,既……又……。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⑨云:所说。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11)岂:难道。(12)信然:真的如此。(13)邪(yé):语气词,通“耶”。(14)方:当。(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以,而。仕,当官。(17)极:穷尽,这里指遍游。(18)沧海:大海,海水苍青,所以叫沧海。(19)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动。(20肆)恣(zì):放纵。(21)乃:才。(22)盖:表肯定判断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原来(是)”。(23)致:达到。(24)后世;后代的人。(25)及:赶上。(26)则:那么。(27)固:通“顾”,语气副词,与“岂”连用,以加强反问语气。(28)章:通“彰”,显明,为人周知。(29)王右军: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史称王右军。(30)之:这。(31)楹(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32)以:而。(33)揭:高举,这里指悬挂。(34)愿:希望。(35)惟:思忖:(36)岂:副词,或许,莫非。(37)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长处。(38)虽:即使。(39)能:技能,才能。(40)以:让。(41)废:弃。(42)及:推及。(43)乎:于,到。(43)其:表推测语气的有副词,还是。(45)推:推崇。(46)其:那些。(47)夫:发语词。引发议论。(48)尚:尊敬。推崇。(49)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士。(50)遗风余思:互文,“遗”与“余”同义。“风”与“思”相通,指教化。(51)被于来世:即“于来世被”,状语后置。于,对。被,影响。(52)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
[译 文]
临川的城东,有块幽深而秀美的高地,而且下临山溪,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个凹下去的既方又长的池子,有人说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的《临川记》上记载过。(说是)王羲之曾钦慕张芝的书法,仿效他在池边练字,(因洗笔砚)池水全变黑了,这就是它的遗迹,难道真是这样的吗?当王羲之不愿被人强逼着去做官时,他曾经遍游东方名山大川,泛舟大海之上,在山水之间游览聊以自娱,怎么会在他纵情山水的时候,自己却又曾在这里停留歇息呢?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精妙绝伦,那么他的造诣,原来也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才达到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莫非这些人在学习上不如他刻苦吗?那么,(在书法上)刻苦学习难道是可少的吗,更何况在道德修养上想要得到深造呢?
墨池边上,现在已成为州学的校舍。州学教授王盛担心墨池不能广为人知,于是书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字悬挂在楹柱之间。又对我说:“希望能有一篇记。”我想王教授的心意,莫非是爱慕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能让它埋没,因而推及到王羲之的遗迹吗?还是也想借推崇王羲之的感人事迹,来勉励那些州学的学生呢?人有一技之长就让后人推崇到这种地步,何况品德高尚的正直人士留传下来的好作风好品德对后人的影响(又该会)怎样(深远)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鉴 赏]
从题目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散文,然而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的琐碎记叙,而是以墨池为引线一面记叙一面议论,生发出一篇文情并茂,议论风生的说理小品。
记叙部分六十余字,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情怀。“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仅仅八字,说明了书圣学书之刻苦,为下文即事论理提供了依据。作者抓住“羲之之书晚乃善”的“晚”字,进行推论,说明他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非天成”,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再用一个反问“学固岂可少,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把意思推向新的高度,不但揭出“学岂可少”的全文主旨,而且表明“深造道德”之尤为艰难和重要。联系到第三段末的设问句,更可看出作者的崇高理想是要成为“仁人庄士”,使“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而不仅是“有一能”而已。读来宛转矫健,良多余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