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意境的画境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三节

原作意境的画境美

意境是意象与情感、画境和情境的有机融合。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中国诗歌在表现画境上深受传统画论的影响,中国画论强调画面的纵深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间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中国诗歌在表现意境上也追求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译者应全身心地沉入原作的画境,不仅从中获得审美视觉的享受,而且通过移情体验对原作的情境产生强烈的共鸣。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生动地描写了旅人的思乡之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是唐朝杰出人,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公元723年诗人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为排遣心中的苦闷,诗人开始在吴、越等地(今浙江省一带)游历,《宿建德江》就是诗人途经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江水)时写下的作品。在该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韵味深长的画境,通过时间的变化和泊舟人视线的移动细腻地刻画了泊舟人心理情感的变化。傍晚时分,暮色苍茫,雾霭迷蒙,羁旅人泊舟于小洲边。他孤零零夜宿江边,不免思念起远方的亲友,越发感到惆怅寂寞。他放目远眺,四外是一片空旷寂寥的原野,天幕低垂,似乎快要贴近低矮的小树,让人感到压抑。泊舟人收回视线,凝视身边的江水,惊喜地发现在清澈的水中倒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仿佛近在咫尺。在渺无人迹的荒野上,在一望无际的夜色中,只有这明月陪伴着泊舟人,让他感到一丝温暖和慰藉,心中的忧愁被清澈的江水洗净,心情变得轻松宁静。

译者欣赏原诗时既要把握作品所暗示的从日暮到深夜的时间变化和泊舟人的视线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移动变化过程,更要细心体会泊舟人从愁绪满怀到轻松释然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对原诗中“旷”、“低”、“清”、“近”等关键词,译者要细心体会其所包含的情感意味,尤其“近”是原作的诗眼,它包括了两层含义:从浅层上说,泊舟人凝视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感觉它就在自己身边,伸手可及,这是幻觉中的空间位置上的近;从深层次上讲,对孤独寂寞的泊舟人来说,明月是带给他心灵安慰的伴侣,这是情感上的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