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蒙蔽君王。后世作者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浮云”这一典型意象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
浮云聚散无常,常被喻为人生虚空。当浮云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唐陆凭《咏浮云》:“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 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也。唐朝萧静 《三湘有怀》:“柳絮飞来别洛阳,梅花落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王维《酌酒与裴迪》:“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杜甫《哭长孙侍御》:“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苏轼《别东武流杯》:“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 陆游《道室试笔》:“浮云万事不到眼,千岁人间心尚孩。”陆游《仲秋书事》:“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朱敦儒《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沈。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浮云又是闲适的象征。鲍溶《怀尹真人》:“万里叠嶂翠,一心浮云闲。”刘长卿《赠微上人》:“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李商隐《赠郑谠处士》:“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辛弃疾《鹧鸪天》:“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浮云往往用来喻人的漂泊迁徙 。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苏武《诗四首》:“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当浮云与游子相前后时,常体现出浓烈的思乡怀友主题。诗人常以浮云的飘浮不定来状写远游人的情绪。江总《别永新侯》:“送君张掖郡。分悲函谷关。欲知肠断绝。浮云去不还。”唐皎然《答胡处士》:“西山禅隐比来闻,长道唯应我与君。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白居易 《送萧处士游黔南》:“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唐朱放 《送温台》:“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韦应物《赋得浮云起离色,送郑述诚》:“游子欲言去,浮云那得知。偏能见行色,自是独伤离。晚带城遥暗,秋生峰尚奇。还因朔吹断,匹马与相随。”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杜牧《访许颜》:“长嫌世上浮云客,老向尘中不解颜。” 浮云又往往成为离别时的典型景物。朱晦《秋日送别》:“荒郊古陌时时断,野水浮云处处秋。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当浮云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闺怨”主题或因“奸邪蒙蔽明君”而致使“士不遇”的主题。浮云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朝廷小人。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曹植《杂诗》:“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齐己《浮云行》:“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说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杜甫《哭长孙侍御》)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