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雁鸣《一个村庄的史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个村庄的史话

(乡土散文《麦颂》零肆伍)

湖北 雪雁鸣

是时光僭越了黄历的界线,还是光阴寒碜了季节的指针?

今年的秋色好像比往年来得早,这不是神赐,而是今年的天舍得下了恰如其分的雨。

大地的水分是那些站立的植物的血液,长好后就要在秋天好好炫耀一番五彩缤纷,秋天的舞台那歌唱的分分秒秒,早早的来,演出一番秋天的风光大阵。枫桐和银杏,是秋装的大牌,每年的秋天,她们像风华绝代的舞娘,随秋风婆娑起舞,绝不放过每一个枝条和每一个细节,秋天太长,她们从来不累,秋光是她们的胜景,是她们生命的再版。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来了,来到芭蕉湾,这里的银杏很古老,站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站在古道旁的祠堂边。银杏与村庄同岁,与祠堂同庚。春天郁郁葱葱,夏天绿叶成荫,秋天金黄闪亮,冬天卸下铅华素面朝天。

芭蕉湾的行政属性在通山县高湖林场版图内,属于林场带村。1958年为星明大队,属横石公社高湖管理区管辖。1962年为水源大队,属集潭公社管辖。1975年属高湖公社管辖。1979年为芭蕉湾大队,属高湖公社管辖。90年代划为高湖林场管辖。

这里是焦姓的百姓,焦氏的姓氏来源,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源自焦国,望居中山郡。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裔焦伯建立焦国,以国为姓,遂为焦氏,即为焦氏始祖,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方的大姓之一。春秋时,焦国被晋国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姓氏,称焦姓。宋末元初,焦姓迁徙到南方诸省,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响亮,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如今,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在通山,焦姓以通羊、厦铺、高湖居多。

从古到今,焦姓名人层出不穷——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隐士焦先,南朝齐国将领焦度,南朝梁国画家焦宝愿,西汉易学名师焦延寿,唐代名士、饮中八仙之一焦遂,宋代大臣、宋神武大将军焦守节,宋代右文殿修撰焦炳炎,北宋抗辽猛将焦赞,元太宗窝阔台爱将、恒国公焦德裕,明朝忠臣、宣国公焦琏,明户部侍郎焦宏,明右副都御史焦馨,明代状元焦竑、探花焦胜,清顾命大臣焦祐瀛,清朝廉正名臣焦云龙,清朝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焦循,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焦达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导演焦菊隐,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话剧一级演员焦晃,奥运会冠军焦刘洋,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钢琴大师焦元溥,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指挥长焦立中等等。焦姓古往今来有这么多名人,一是焦姓遍布各地,二是焦姓中人努力进取,才有辉煌的历史进程。

芭蕉湾原来被四周的芭蕉围绕着,房子旁,田塍边,坡地下,到处都长着芭蕉,是通山唯一一个以芭蕉命名的村庄,也是唯一一个遍布芭蕉的村庄。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喜温暖耐寒力弱,原产琉球群岛,栽培于庭院及农舍附近,对美化环境起到较大的作用。芭蕉湾的周围山高林密,土壤肥沃,这里的古人选择了适宜的环境,种植了这种美丽的植物,这种观赏植物,深得村人的喜爱,它既是属于贵族园林的,也属于平民村舍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受到重视,在历史的延续中,芭蕉一直是一种最美的造景模式。芭蕉湾的庭前屋后,窗前院落,高矮不一、丛簇不等的芭蕉与其它花果植物掩映成趣,桃花开在芭蕉旁边,互为衬托,更显清雅秀丽;芭蕉与堤竹相伴,更为清逸雅致。芭蕉湾的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起居环境的营造,这是浪漫的情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芭蕉的叶子可以垫在蒸笼内蒸饭、包子和包坨,老人可以采来叶子,用竹篾条子夹住当扇子用,格外清凉。女孩割一片叶子拿在手上扇着玩,感觉自己就是铁扇公主,那份兴致,那份自豪,我想一定会留在她的记忆中的童年。

在芭蕉湾看到了芭蕉,由芭蕉看到了环境的优雅,这是时日具备的,还有择时可见的,那就是一种最美的文艺意象——雨打芭蕉。雨打芭蕉,既是浪漫的,也是忧伤的,多种文艺题材都在尽情的演绎,有一部民间器乐曲叫《雨打芭蕉》,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雨打芭蕉》,有一个电影叫《雨打芭蕉》,有一个舞蹈叫《雨打芭蕉》。可见,这种场景,这场画面,这个意境是多么的贴近心境,宜合人情,朝野共赏,古今流传。深沉的夜晚,听雨打芭蕉,倍感静谧美好;鸟舌如簧的清晨,听雨打芭蕉,自觉爽朗清新。在家听雨打芭蕉,山村是多么的美好;在外的游子听雨打芭蕉,寂寞之中,情不自禁,不觉潸然泪下更思乡。恋人听雨打芭蕉,那声声曲调,牵起无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月下相约,再待几时?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易安居士李清照以女性的柔情对芭蕉倾诉满怀愁绪。“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把八尺男儿的烦恼随雨打芭蕉的声音而慢慢消失。雨打芭蕉既是凄怆的,又何尝不是一种静谧之美,将人引到无限的幽静深处。

我想,在芭蕉湾这一片古民居中,饱赏了满目芭蕉的翠绿肥叶和鲜红花心之后,再在古墙之下或古巷的尽头听雨打芭蕉,那种美趣能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大自然的音乐是神来之笔,烘托了一个村庄的史话。或是一个美人抚琴于月下,让丝弦倾泄《雨打芭蕉》的情韵,触景生情,情真意切,山庄夜话,传奇于旷野之外,让乡人热爱芭蕉湾,让世人钟情芭蕉湾,乐哉,美哉!芭蕉湾,打芭蕉牌,打民居牌,打宗祠牌,打古银杏牌,打山清水秀牌,牌牌推出,定有胜算。一个芭蕉湾,飞向山外,游人如织的场面,终究会到来。

就是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了古老的神韵,也带来了现代乡村旅游的生机,这片明代建造的古民居,是距通山具县城最遥远、最偏僻的村落,可能就是遥远、偏僻的原因,才保持了原汁原味,现在看来,面貌还较为完整,只是岁月的风雨无意剥蚀了美丽的容颜,留下沧桑的印记。有的是青砖黛瓦,有的是土砖结构,一个村庄,毕竟有贫富之分,青砖黛瓦的人家在古代应该富裕之家,土墙的房子可能是一般的家庭,或是房子垮塌后重建的,或是子孙分家另立门户后重建的。无论是从规模结构,还是从地势布局,这片古民居都是非常考究的,三面环山,既背倚青山,又面向青山,在村庄的前面,有大一片广阔的粮田,村庄入口是一道长龙,祖祖辈辈是人从田垄边通行,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山外,把山外人的女儿娶回来延续子孙,几百年生生息息,繁衍了一个村庄的人丁,旺盛了大山深处的香火。他们不卑不亢,自耕自食,与世无争,用农具守着田中稻地中麦,用目光数着日出和黄昏。

芭蕉湾在幕府山脉的九宫山下,一直以芭蕉显名,以古银杏显名,以焦氏宗祠显名。

这里的古银杏就像通天神柱,向天祈求庇佑,也像一把巨伞,要为芭蕉湾撑住了困厄。

银杏吸引着我四季来往,祠堂吸引着我来观赏它的雕梁画栋,还有焦氏列祖列宗的岁月。那时的到来,看见的是疲惫不坑的容颜,祠堂很古老了,有的墙面坍塌,有的飞檐腐烂,大厅已无遮掩,石板缝中长出齐膝高的野草,后来办起了临时学堂,孩子们陪伴着祖宗书声琅琅。

芭蕉湾的人是忘记不了古银杏的。

我想,芭蕉湾的祖人选择这里立户,栽一棵银杏作为一个村庄的标记,记录村庄的年龄,撰写许多百姓的故事。或是看到这里有芭蕉有银杏,便选址这里了。十年树木,村庄长不过银杏,银杏适合这里的水土,一个劲的疯长,身材远远高过屋脊,年龄远远高于祖人。从少年渐渐成材,渐渐沧桑,渐渐古老,渐渐不见一代又一代的老人,渐渐见过孩童慢慢长大,见过无数人在树下来来往往。银杏是报恩之树,自然不会忘记是村庄把自己慢慢带大,那无数把小扇子,在盛夏季节为村人扇来清风,在深秋变了色彩,挂下装饰点点。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银杏在侏罗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和它同纲的所有其它植物皆已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下来,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所以银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称。

银杏树为银杏科、落叶大乔木,胸径可达4米,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但寿命很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意思是,“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

银杏幼树树皮较为平滑,浅灰色,大树的皮灰褐色,不规则的纵裂,随着年龄增大,越显粗糙。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枝桠是一轮一轮的往上斜长的,形状特点是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银杏也有雄雌之分,雄树的枝桠分支没有雌树伸展长远,雄树的枝桠只是一个劲地往上长,雌树的枝桠横着长,显得有些夸张。

银杏树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26种。通山的银杏是黄叶银杏。银杏树是著名的长寿树种,生命力强,叶形奇特,是制作盆景的优质材料,芭蕉湾的银杏就是最大的盆景,是祖上留给后人的杰作,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的艺雕。

横石潭的白马山传灯寺古莲主持是芭蕉湾人,她告诉我,祠堂边的古银杏是雄株,她家门口那株是雌株,村民习惯叫公的母的,叫株叫棵。公的那棵树干与母的相比显得小些,枝叶也较稀疏,当然是不结果的;母的那棵枝干丰满,枝叶繁密,年年结果,公的骨感,母的丰满。古莲主持说:大与小,密与疏,可能是朝向的原因,她家那棵位于湾子的东南方,公的那棵在西北方。

看到树上的挂牌,这棵公的银杏树龄1000年,胸围5.4米,树高36米,平均冠幅10米。雌的树龄1000年,胸围5.2米,树高36米,平均冠幅10米。银杏树主干粗壮、苍劲潇洒,枝桠曲折张扬,像一位巨大的舞者,树根外露如虬爪,紧紧抱着大地。整体上像自然界的植物宫殿,有华贵典雅之感,是芭蕉湾的一绝,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

芭蕉湾村庄外口的龙庄,古银杏有850年的树龄,胸围7.6米,树高28米,平均冠幅10米。这棵古银杏矗立在地中央,离房屋较远,显得有些孤单,虽然比芭蕉湾的千年银杏少150岁,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苍老,有点胡子邋遢的感觉,如果给予美容一番,如用竹篱笆围起来,在旁边做个亭子,四周种植花草,就显得有生机,也显得有诗意。

到目前为止,通山发现的一级古树有24株,二级古树有30株,三级古树有33株。芭蕉湾这3棵古银杏都是通山的一级古树。在古树级别的定制上,5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500年至300年的为二级古树,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为三级古树。

每年的深秋季节,秋风把这里的古银杏当着招牌,绚烂了金黄的色彩,奏起秋天的乐章。古银杏成了最抢眼的风景,是人们下乡出游观赏古银杏的最好的理由,下乡看古银杏去,是城里人常念的一句话。它是一篷巨型的风景,没有那种植物风景看起来像古银杏那样像个庞然大物。有人喜山,有人喜水,但不喜欢银杏风景的绝对没有。

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士自然免不了对银杏的赞颂,或托物言志,或吟景抒怀,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

张道陵诗曰:状如虬怒远飞扬,势如蠖曲时起伏。姿如凤舞云千霄,气如龙蟠楼岩谷。盘根错节几经秋,欲考年轮空踯躅。黄帝问时已萌芽,明皇西幸满著花。

欧阳修《鸭脚》云:鸭脚生江南,名实末相浮。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致远有余力,好奇自贤侯。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

李清照在《瑞鹧鸪·双银杏》中云: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令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依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郭沫若有诗: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日中天。

再见到银杏的枝桠横过屋顶,为村人遮掩夏天的炎热和冬日的霜雪,看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看孩童在巷口跳绳,年年的光景年年这样过往,平凡的故事像石板路一样纵横铺展,甜蜜与苦涩或短或长,都在古银杏树下,一张方桌,随说书人的鼓板悠悠的说起。

芭蕉湾的人忘不了诗情画意的芭蕉,忘不了苍劲雄伟的古银杏,更是忘记不了传典授训的古老的祠堂。

一个村庄从古到今,就有一种精神聚集地,最大的机构就是宗祠,俗称祠堂,芭蕉湾自然有祠堂,它就是——焦氏宗祠。

芭蕉湾的发脉人荣二祖是湖北黄石市阳新籍人氏,是中过探花的焦氏天度公之下八世祖抑公焦抑的后裔,在元朝武宗至大二年(1308年)从阳新迁居而来,至今时跨712年,已有40代,族人有500余人。荣二祖是懂风水的,他看中了这里山清水秀的环境,更看上了“坤牛望月”的风水,也喜欢这里到处是芭蕉,即在芭蕉湾造屋落户了。

芭蕉湾具备了风水学上的形胜,风水学上说,一个地方的地形,存在天柱发四维之气,有“干马亘天”之说,意思是天马行空;有“坤牛望月”,坤牛,就是地上的牛,最接地气的牛,老实本分的牛;有“艮狗依市”,即东北方向的山形像狗;有“巽鸡鸣阙”,即西南方向的山形像鸡一样;“乾马喧天”,西北方向的山形像马;“井宿镇水”,是水星保卫家园波澜不兴;“犀牛望月”,是想升天或出走,志存高远;“坤牛望月”,即是脚踏实地,勤俭持家,以固家园。坤牛为物,上能通天,下能分水,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吉兆,农家的一些器物上有这个图案,就是人们祈求长寿、福禄、科举、财富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焦氏荣二祖初来时,这里并没有地名,就是因为有许多芭蕉,就取名为芭蕉湾。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芭蕉湾村庄已有一百多年了,已孕育了五代人,焦氏家族便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建立宗祠,把故去的祖人请到宗祠来,让后人瞻仰,让子孙记住他们。

族人知道,焦氏家族人才辈出,八世祖抑公焦抑高中探花,出任山东德州知府,在发迹之前,焦抑在阳新富池江边的名胜“卷雪楼”苦读诗书数年后,进京赶考,考取了探花。族人为了纪念焦抑,就在焦氏宗祠的神台上建起“卷雪楼”。

每个宗祠的神台上都是供奉祖上的头像和牌位,结构大都简单,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唯有焦氏宗祠。

这个建筑算是“卷雪楼”的一个模型、一个缩影,以此缅怀焦抑,卷雪楼上的正匾也高悬着金色楼名。有的村民的门楼上写有“卷雪遗徵”,徵是“征”的繁体,按“征”字的字义,是验证、证明、预兆、迹象的意思,可解释为焦抑在卷雪楼分发读书,苦苦修炼,最后功成正果,出人头地,留下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的有力证明。“卷雪楼”既是纪念先祖,更是激励后人。

但有的焦姓门楼写的是“卷雪流徽”,如通山县城的上焦(又名黄土岭),门楼就是“卷雪流徽”。

流徽,是琴的别称。南朝张率 《相逢行》:堂上抚流徽,雷罇朝夕施。 清朝的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琴》:《初学记》:堂上抚流徽。

流徽,动听的琴声从琴中传出,喻指流传的好名声。王闿运 《序》:“流徽未湮,思追芳躅。”

按这个解释,“卷雪流徽”,就是说焦抑在卷雪楼苦读诗书的过程中和考取探花的功名之后,留下了好名声。

到底是“徵”还是“徽”?是不是将“徽”误写成了“徵”?如果按常理推断,“卷雪流徽”更为确切。

焦抑少年便胸怀大志,一时壮志难酬,便独守卷雪楼静心读书,并著有《卷雪楼词》:

轩冕傥来日,贵贱未分时。茫茫俗眼,凭谁先知。惟先生水鉴握手,便许登云梯。十载灯窗下,不负男儿。

酌流霞,登卷雪,觉天低。甘公灵迹,至今血食大江湄。愿助我胸中英物,笔下走如飞。斫蟾宫桂,罗袖惹香归。

焦抑出生在元朝,而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自古便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文化上来说,许多都是粗鲁之人,席文提笔之人极少,这伙人是难以重视文化的,加上蒙古统治之下的汉人地位很低,许多富有才气的文人无法得到重用,所以焦抑一直是青春郁郁不得志,羽翼虽然生丰满,清风却又不上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1295年,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铁穆耳登基,大考天下,招揽人才。时机到了,焦抑进京赶考,名中探花,即是第三名,前为状元、榜眼,“状元、榜眼、探花”就像“冠军、亚军、季军”。这三块闪闪发光的牌子,一直是学子的梦寐以求,焦抑后来官至山东德州知府,勤政为民,政绩卓越,深得百姓拥戴。

这里还有个传说,焦抑赶考之前,友人在卷雪楼置酒为其饯行,开宴前,一帮士子于楼上纵目江流,极目远山,热议天下大势,并祝他此行顺风顺水,金榜题名。正在此时,一黄衣道人不约而至,趋步上前,握住焦抑的手说:你此次赶考,一定会金榜题名!焦抑既惊且喜,当即道谢,并索笔题词于楼壁。《兴国州志》里说,词前原有小序云:“抑赴京会试,饯楼上,遇黄衣道人,执抑手曰:‘子必中。’抑题楼壁。”还说到《卷雪楼词》不合于通行词谱,或为自度曲,然境界阔大,笔力遒劲,绝非泛泛之辈援笔可就。

宗祠神台上的卷雪楼,住着世世代代的先人,辈分都是很明显很严格的,那一代代的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粮田未改,时光不再,一代一代的后人,都在他们的身上发脉,使芭蕉湾这个村庄逐渐膨胀,烟火越来越弥漫。

“卷雪楼”是阳新富池江边的一座楼,是自南宋至清代阳新第一名胜,再因焦抑考取了功名,卷雪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此楼是为纪念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而建,阳新县当时名下雉,是甘宁的俸邑,就是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东吴大将甘宁为西陵太守,曾在此处驻军与魏蜀作战,守卫东吴门户。甘宁殁于富池,英魂不泯,护佑一方,多次使富池百姓逃过劫难,逢凶化吉,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为了纪念甘宁,富池百姓建造一座“甘宁祠”作为祭祀纪念。宋时,当地人为了纪念甘宁,在祠堂对面的黄龙洲上,建起一座卷雪楼,“卷雪楼”名字是很大气的,含义也很深刻,如长江巨浪似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卷起千堆雪之意,故名卷雪楼。诗人词客每到此处,便登临卷雪楼,挥毫赋诗,留下许多佳作名篇。

宋朝岳飞之孙、户部侍郎岳珂曾赋诗《卷雪楼》二首:

地灵境胜宅神游,第一江山卷雪楼。

势拥万峰淮甸接,气吞七泽楚天浮。

鱼龙灂沸云生槛,鸥鹭波閒月上钩。

画栋珠帘朝复暮,英名常与水东流。

去年今日富池头,浩荡风烟卷雪楼。

湖海百年双鬓老,荆扬两地一萍浮。

河斜左界流清夜,云密西郊望有秋。

通塞随时何必问,明朝又放溧阳舟。

宋代诗人白玉蟾也写过《卷雪楼》:

烟水苍苍古渡头,神鸦噪罢缆方收。

泊舟凫渚鸥汀晚,夜入兰宫桂殿秋。

绿苇黄芦悲落日,白蘋红蓼闹沧洲。

冥冥千古今如梦,浩浩长江不管愁。

雁阵归时云似幕,风樯高处月如钩。

惊涛飞起银花舞,万顷寒光十二楼。

清朝诗人刘子壮有诗:

初日沧江宿雨醒,乱山无数一峰青。

锦帆宫馆灰飞尽,几点寒鸦送客舲。

焦氏宗祠神台上的“卷雪楼”,既是焦姓人祖上的汇聚之楼,也是焦氏家族的最为庄严的风景名胜,他们的祖上的辉煌业绩,如一座云端上的高楼,祖人在俯瞰人间的沧海桑田,储积一股向上的英气,看后人奠下基石树立大厦,四海子孙如长江的波浪前推后涌,奔流不息,奔腾气概,卷起千堆雪。我想,焦姓人太有智慧了,太有想象力了,用长江边上的名胜“卷雪楼”缩微成宗祠中的“卷雪楼”太好不过了,祖祖辈辈的上人,站在卷雪楼上,看风光无数,看子孙无数,看兴旺无数。这座宗祠,就是焦姓人的一片风景,一片地磁,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幸福的焦姓中人,不分远近,不分贫富,不分蓑笠乡农还是峨冠博带。

祠堂,是亲切的神灵,是灵魂的居所。

祠堂,是乡土的圣殿,是老去的人的金屋华堂。

祠堂,是祖宗的营盘,是族人的磁盘,是一源千溪汇聚地,是万家烟火一家风。

芭蕉湾从明朝永乐年间初建祠堂,到清朝康熙年间,时光又是过去了两百多年,芭蕉湾有了更大的发展,人口更是多了起来,族人认为原来的祠堂显得矮小了,装不下祖上的容颜,便拆迁易地重建,占地面积860平方米,让祖上再次安神。民国初年,宗祠因遭火灾而毁坏,重新修复,至1937年才峻工。

在那庄严的神台上,一代一代的牌位,无声地坐立着,默默看着他们的后人,后人的喜笑哀乐都看在眼里。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土俗的说法就是:水有源,木有根,这是村人最喜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告诉后人不要忘了本,要记住他们的发源地,记住祖上的恩情!

祖上的时空太远,后人都把祖上当着了神灵。

在祠堂里,热闹的时候,神的家里全是人,都在念着祖上的好;

在各自的家中,人的家里全是神,都在追忆祖上的容颜和祠堂里的教诲。

村人对神的敬畏,神对村人的庇佑,在默默无闻中,在潜移默化里,慢慢浸入各自的灵魂深处。

在这个缺失敬畏的年代里,有多少人胡作非为,忘恩负义,肆意践踏仁义礼智信,或明的,或暗的,但没有谁敢在宗祠里撒泼,否则,就是把敬畏丢到了九霄云外,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就会遭到千夫所指,人神共愤,再缺失敬畏,也不能失去对祖宗的敬畏!

芭蕉湾的祠堂和村庄,一晃就是近千年,这是村人的祖业,是自己的江山,是人身的庇所,是繁衍子孙的胎盘,是禾场,是粮仓,是戏台,是学堂。人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自然就熟视无睹了,村里人进进出出,除了一份朴素的热爱和默默的坚守,并没觉得它有什么神奇之处。这里的美,一直装在村人的心里,没波澜,没涟漪,步履稳重,日月如梭,过一天,接着又一天。他们暂时不知道或不在意,这个村湾这个祠堂所具备的珍贵,它们是研究鄂南古民居的范本,对研究元明建筑,了解元明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很大的价值。通山旅游所形成的“游山玩水探洞观古民居谒闯王陵”的旅游格局,芭蕉湾为“观古民居”添加了神采的一笔,是通山古民居群落的“后起之秀”,因为太遥远太偏僻,发现得很晚。走进深山老林去,探访芭蕉湾,渐渐成为外来人的行走乡村地图。

芭蕉湾是属于古代的,一直延续到今,容颜易老,神韵不尽。“古代”一词,是个历史名词,通常是指奴隶制时代,但在历史的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限,在历史分期上,分上古、中古、近古。近古,就是最近的古代,即是宋元明清时代,但在中国史学上,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于公元1953年土改。通山的古民居大都从明朝开始,那时遗存下来的民居,更是名副其实的古民居了,至1953年前建造的房子,那有大片存在,也是可定义为古民居的,但在人们习惯的定义中,所说的古民居,至少是在一百年以上。

一般而言,有村庄就有宗祠,有姓别就有宗祠,或同宗共祖的几个、十多个、甚至几十个村庄同一宗祠。芭蕉湾的宗祠依姓而来,倚村而建,算是天赐机缘。宗祠的作用,主要是祭祖、正俗、教化、权利、法庭。祭祖,就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正俗,就是“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的场所,婚、丧、寿、喜等大事也在这里举行;教化,就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也可以在这里办学校,族人子弟可在这里上学;权利,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这不是混得出来,也无法靠关系而成的,没有那种选拔,像选族长那样严格公正;法庭,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这里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随着时代的变迁,祠堂的古代功用大为减弱,但还不失为人们继承传统的地方,不失为怀古念旧的精神大本营。没有哪一个建筑,像祠堂一样广泛的属于百姓,这是百姓的祠堂,他们庄严的出入,也可在里面尽情的嬉戏。

芭蕉湾的人以祠堂为神地,以信仰为纽带,以虔诚为根本,以敬畏为戒尺,以祖德为明镜,以乡贤为榜样,以忠义为目标,共守这一精神宝地,以祠堂为精神乐园,每到春节和元宵节,这里是敬祭祖宗的场所,也是村人狂欢的舞台,戏台上的乡戏,是精神食粮,在农闲时节,在喜庆之时,请来一个地方戏班,演出一上午,或一晚上,或是多个戏班前来献艺、比赛,一唱就是几天几夜,这是最为隆重的聚会,是通山乡土文艺的“奥斯卡”,一场戏,将芭蕉湾唱得热火朝天,既是戏曲的魅力,也是祠堂的魅力,更是整个芭蕉湾的魅力。

焦氏宗祠,曾经是乡村文艺大演的汇聚地。

通山文化名人陈星斗老先生,曾在横石文化站任站长多年,1984年春节期间,他带领横石潭业余汉剧团到芭蕉湾演出,剧团的到来,使芭蕉湾的人格外兴奋,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当时的节目基本都是现代革命故事,如《杜鹃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些传统的剧目如《贵妃醉酒》、《宇宙锋》、《二度梅》、《断桥》、《兴汉图》、《四郎探母》等,都被禁为“毒草”没得到解禁。那时通山还很闭塞,乡下剧团根本不敢开演,但村里老人纷纷要求演出《四郎探母》,不断给陈星斗递烟说好话,使他十分感动,但他还是有些为难,一些老演员也说千万演不得,说通山还没开演传统剧目呢,一旦犯事了,会吃不了兜着走。

《四郎探母》说的是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辽国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演义出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故事的精髓是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但在文革期间,被列入“毒草”之列,认为是同情和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对陈星斗声泪俱下:我们焦姓中人在杨家将里也是有赫赫有名的人物的,他就是焦赞,是杨六郎杨延昭手下的一名猛将,与孟良一起,成为杨家将的左膀右臂,为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非常佩服杨家将,看杨家将的故事,就会让我们更加怀念焦氏大家族的英雄,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是啊,是啊,陈站长,你们剧团就为我们芭蕉湾演一场《四郎探母》吧?”村里人再三请求陈星斗。

面对此情此景,陈星斗感慨万分,他胸脯一拍,手一挥,大声地说:“乡亲们,我们演!”。

有的演员急忙说:陈站长,演不得的,万一我们被捉去了,过年过乐的,那太不吉利了。

陈星斗说:一定要演,有事我一人担着!

说着,陈星斗派人回去拿来封存已久的古典服装道具,自己带领演员在焦氏宗祠的戏台排练起来,经过一个下午的突击排练,晚上就可以登台演出了,为芭蕉湾的乡亲们献上了这部《四郎探母》经典剧目,主演是横石街青年演员徐立鹏。

附近乡村听说芭蕉湾要演《四郎探母》,便不辞十多里山路,纷纷赶来看戏,祠堂挤得水泄不通,祠堂外还有很多人进不去,都要求再演一场。剧团演完了一场后,再进一批人,当晚连续演出了三场。

那时芭蕉湾还没有通电,舞台上及整个祠堂全部是用松光落(松明子)照明,那种气氛,那个场景,特别热闹,特别诱人。陈星斗老先生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余音尚在,影像犹存,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啊!

这是通山文化史的重要一页,是芭蕉湾乡村文化的浓彩一笔。

横石潭业余汉剧团的此次芭蕉湾的演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后通山传统剧目演出的先河。

其它乡镇村有不少年轻人来找陈星斗拜师学艺,也有不少地方来请横石潭业余汉剧团前去演出的,一个接一个,连续十多年,横石潭业余汉剧团一直红红火火,给通山城乡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由陈星斗拍板演出《四郎探母》,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197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旅游风光片《三峡传说》,导演马靖华写了一首词,让作曲家张丕基谱曲,请李谷一来演唱,这首插曲就是《乡恋》。通过李谷一的深情演唱,吸引了无数中国人,特别是海外侨胞。“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别家乡秭归,踏上漫漫和亲路、一步一回头、告别家乡的山水何时能回归的内心情怀。

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谷一就是因为一曲《乡恋》,遭受了一场铺天盖地的批判,说那首歌是靡靡之音,说李谷一是黄色歌女。自此,《乡恋》成了禁歌,这给李谷一带来了无情的打击。

1983年春晚,是央视第一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请来了李谷一。李谷一一上台,观众异常兴奋,掌声不断,台内台外,点播《乡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纸条一张又一张,但黄一鹤不敢作主,便请示在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吴冷西犹豫良久,最后说了一个字:“唱!”这一声“唱”,唱开了禁歌的冰河,给音乐的天空带来了和煦的春风。

央视是最高的舞台,一曲《乡恋》,开放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大道。

横石潭业余汉剧团是最基层的舞台,一出《四郎探母》,打开了鄂南演出传统剧目的先河。

时隔一年,一个是在京城,一个是在乡村芭蕉湾。一个高于云霄,一个低在乡土。

时空对答,文化互衬,就是这么有机和敞亮。

宗祠也属于民居之类,但规格和构架远远高于民居。

焦氏宗祠,是一座汉族民间艺术的宝库,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这种规模,这种规格,在湖北还是首次发现。

这座一进三重的民居,经过了数次修缮,民国年间,进行了一次维修,但还是奈何不了岁月的打磨。到了21世纪初,宗祠的第一重本来是戏台,但在文革时被拆除了,后来被改为了学校,二、三重基本原貌犹在,但第二重没有了墙壁和瓦顶的遮盖,看起来与一、三重断链,显得凄凉起来。第三重为祭祀祖先的神台,也是最庄严的场所。

焦氏宗祠在战争年代没被兵燹毁掉,但在文革时期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但风貌仍在。在70年代,当时的高湖公社要把祠堂做办公地点,要木匠把一些梁柱上的雕花铲去,拆下来做办公桌椅,芭蕉湾群众为了保祠堂,都纷纷搬出自家的桌椅给他们办公。

光阴去了很久,宗祠上的雕梁画栋,不减当年气派,屋檐那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显现了工匠精湛的手艺。鳌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史记》记载:“女娲氏断鼇足,以立四极。”即是由鳌鱼的四只脚顶着世界。鳌鱼为龙头鱼身,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鳌鱼挑”的木雕和石雕,成了古建的一大特色,传说大地是鳌鱼挑着的,有鳌鱼挑着,预示江山不倒,基业稳固,发地震则是鳌鱼累了,换换肩,翻翻身,促使天翻地覆。

焦氏宗祠是很讲究的,那封建时代代表身份的七架梁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当时主人的显赫身份。七架梁是这座宗祠的大梁,下衬随梁,架在前后大柱之上。在古代建筑中,特别是大型的祠堂建筑,几架梁即是在大梁之上有几根檩,也叫桁条,七架梁就是大梁上面共有七根檩。从下而上,有大梁、二梁、三梁,顶端为脊梁。大梁左右各一坐斗,坐斗上面撑起小斗,小斗各撑一根五架檩;二梁架在大梁上面的左右坐斗上,二梁上面的左右也各有一个坐斗,两个坐斗撑起小斗,小斗上各撑一根檩,即两边三檩,这两个坐斗撑着三梁,三梁的左右就没坐斗了,只中间一个坐斗,坐斗撑着脊檩,两边的七檩架在大柱上。

更为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有一口天井,什么叫天井?就是四面有房屋的中间的空地,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为什么要有天井呢,一是为采光和通风考虑,二是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有汇聚四方之财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通山的古民居的天井,一般由三面以上房间合围而成。有天井并不惊奇,惊奇的是在第三重往天井间伸出了一个大拜厅,使天井成了凹字形。拜厅,也称祭厅,是祭祀的地方,古代建筑一般只有公庙才有,宗族建筑是没有的,按规定,有族人考取了功名身居要职才能建大拜厅,这是一种规格,也是一种行政建制。拜厅的四个大石墩上立着四根大木柱,大翘角檐直指蓝天,属无冠顶四面出水的形式,看起来更像一个亭子与第三重连在一起,拜厅的四角,雕刻的狮子玩球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古建筑总是少不了狮子玩球,古人取“狮子玩球,好运当头”的兆头。正面的横梁是三条雕刻的金龙,还有雕工精湛的花檐,民居中这种建有拜厅的实属罕见,这栋民居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因此说,有大拜厅的宗祠,是规格很高的宗祠。

当地老人说,就是由于祖先曾抑考取过探花,才有资格修建这种有大拜厅的高规格的宗祠,虽然几经修复,但始终保持着这种风格。探花是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的别称,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在唐代,新进士在杏园举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探花虽是第三名,但较之第一名的状元,有一个条件更苛刻,就是探花一定要是个帅哥,即使是同等分数,如果长得不帅,是不会录为探花的。焦抑能考中探花,说明不光是才华出众,也是仪表堂堂、举止不凡的。曾抑能在朝廷大考中名列探花,这不光是一方的荣耀,更是芭蕉湾历史上的光辉,一直普照到今,让焦氏宗祠荣耀到今,这种辉煌永不湮没,更会激烈后人发扬光大,努力进取。

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焦氏宗祠已是很破旧了。

2017年春节前夕,在外工作的人都陆续回家,他们围坐火炉旁,叔侄之间,茶盏之际,讨论起修复家祠的事来,这一议事,得到了普遍的响应和支持。焦氏家族数次聚在一起,献计献策,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全家族500余人,筹资70万元,耗资150余万。整个修复工程为湖北大冶大观园林古建公司承建,从奠基到竣工历时不到10个月,工程建设非常顺利。从2017年4月12号进场,12月20号全体液工合桥监线、总工期历时240余天,完成了中后两重的修复,屋面540m2的更换及修复,38平米的楼板更换,新作45平米的雕花屏风门,40平方的屏风门,新作后重石窗一个,修复所有的雕花挂落。“雕花挂落”是一种雕刻艺术,图案丰富,效果逼真,在文艺素材上有人物、有花卉、有飞禽走兽;在雕刻技术上有镂空的,有连结的,有嵌入的,这些其实就是一种装饰,使古建筑风味更显浓厚,结构完整。新雕了撑拱及倒爬狮大小16个,“撑拱”是古建筑的一个构件,又称“雀替”,通山叫“牛腿”,是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斜撑作用,增强承受力,还为外挑的屋檐遮风挡雨,时间久了,先腐烂的就是撑拱,重新换掉也算容易,是责任重大而默默无闻的卫士。所有的大门,小门更换,700平米的内墙粉刷,新作210平米的混凝土地面,新做中后重歇山滚龙,歇山,就是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为古建筑屋顶的一种样式,宋朝叫九脊殿、曹殿或两头造,清朝改称歇山顶,又名九脊顶。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充分展示了古建筑的美学风貌。在工匠手艺上,那是一种考验,不是一般人能揽得下这个活儿的。滚龙,有的是浮雕,有的是木刻,有的是在大柱上,有的是在脊顶上。歇山,是一种构架,而滚龙是一种装饰,也代表一种祥瑞气息。龙盘屋顶,万秽难临;龙缠梁柱,万事随愿。

祠堂内240平米的卷棚料也得到更换修复,50平米的隔板也更换一新。中重原来两边倾斜山墙拆除,增加基础梁后新做。外墙150平米的彩绘山花修复,中上层更换修复可视部分全部作了做旧处理,修旧如旧,达成统一的规格。前重及走廊450平米建筑面积,除了原来的石制门框,廊及戏台石头柱基为原来保留不动,其他均为新做工程,所有工程工序均按伤古建筑文物修繕工序施工,且施工中世包含融合了本村村民一些基本要求。该项目总投资190万余圆元,其中经历了5、6月的暴雨季节,也经历了8、9月的高温季节。

整座宗祠外观典雅,结构精巧,规模宏大,古香古色,气势恢宏,达到了现在修复古建筑所规定的“修旧如旧”的效果,再现了当年宗祠历史原貌。族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芭蕉湾焦氏宗祠落成,是焦氏大家族的一件大喜事,上以告慰先祖,下以垂范子孙,宗祠既是列祖列宗栖息的地方,又是后人至德谦让、精神传承的集结地,它弘扬焦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对促进当地和谐,凝聚乡邻力量会起到较大的作用。怎能忘?全国各地焦氏宗亲慷慨解囊、无私捐资,通山县文物局对宗祠修缮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中华通山焦氏第一届理事会全体成员的热情支持,整个焦氏大家族的同力协作。

从明朝永乐年间的初建宗祠,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易地扩建,到民国初年重新修复,到2017年整体修缮包装,芭蕉湾有史以来进行了四次修建祠堂。这是芭蕉湾修建宗祠的漫长的历程,是宗祠文化的大繁荣。一个宗族修建祠堂,几百年来前后修建四次的,这通山的宗祠修建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远在西安铁路局集团公司任职的焦泉先生,每次回到芭蕉湾,都是感慨万千,他说,芭蕉湾是我先辈的祖居地,祖辈从这里跋山涉水,沿着汉江一带一路迁徙至陕南,在陕西繁衍生息。他为了完成父亲未尽的心愿,先后三次回到故乡芭蕉湾,为焦氏宗祠的修缮工程贡献了一份力量。家乡的千年银杏,古老的民居群,别具一格的祠堂风貌,热情敦厚的宗亲让他终身难忘!他深深感受到,芭蕉湾是一个可以把心留住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把根紧紧抓紧大地的地方,一生的梦从来不忘芭蕉湾,不忘故乡的山山水水,也会告诫子孙常回家看看,看看乡亲,看看祖宗,看看祠堂,看看神灵!

2018年2月5日,农历二零一七年腊月二十日,芭蕉湾举行焦氏宗祠落成庆典,芭蕉湾人忘不了横石(现为九宫山镇)的剧团,他们再次请来剧团来这里演出,时隔35年,又一场地方文艺在这里登场,演绎漫长的春秋。

庆典这天,焦滩庄送来了“尊宗睦族”的牌匾,七里岗庄送来了“福泽永存”的牌匾,花纹泉庄送来了“同资根荣”的牌匾。

通山焦氏理事会为芭蕉湾捐献了焦氏族歌《代代歌》,由焦留政、焦九儆等作词,焦靖作曲,焦靖、焦义涵演唱,歌词为:

神农之后,周武封国,起于弘农,始祖焦伯。宋王加封惠济公,青山寺里受香火。延寿公易林传千载,焦裕禄公仆树楷模,武有焦赞冠三军,文有焦竑学渊博。孝悌忠信是家训,修身立德为家国。古今华夏传美名,文韬武略代代歌。

芭蕉湾人没有忘记祖宗的恩典,为纪念祖人,曾举行过隆重的庆典活动。

农历癸酉年1993年9月9日,芭蕉湾为焦抑的夫人郑仙元帅做了“千岁神诞”的庆典。这个“元帅”是敬称,是军衔,还是官职呢?

农历乙酉年2005年9月,芭蕉湾隆重的为探花祖必申公焦抑和他的夫人郑氏做了个“廿甲并茂”庆典,以此来纪念祖人。

千百年之后,祖上的后人数次为纪念先人举行隆重活动的,在通山为数很少。

宗祠是离不开对联的,通山的祠堂,对联文化最为丰富的有,大畈镇的“谭氏宗祠”、“西泉世第”,洪港镇的“王氏宗祠”和“成氏宗祠”,再就是这里的“焦氏宗祠”。

焦氏宗祠大门方柱的对联是:

易学源深道德文章彪古史;

蕉湾流远诗书礼乐蔚新贤。

大门对联是:

萃子孙在一堂序昭序穆;

记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横额:慎终追远

大厅的对联:

源追焦国脉衍宽公逮荣祖瓜瓞承芳芝兰竞秀

文显易林笔腾竹浪继家学雕菰溢彩卷雪流徽

卷雪楼大柱的对联:

烛光银台百世烛光长享祭;

香浮金鼎万年香火永绵延。

卷雪楼的对联是:

中山郡移植芭蕉福祉;

卷雪楼重修易学辉煌。

欣逢好天时加美卷雪楼举目思光宗耀祖;

喜遇大国运重妆忠义祠存心作肖子贤孙。

从古至今,芭蕉湾一直传承耕读传家的传统,有一副对联一直传到今天,

耕:披星戴月踱来,梳风沐雨扶犁,人间岂肯让谁低,好个逍遥自贵;

读:最喜三余务读,唯求七步诗豪,殷勤对案夜焚膏,漏尽铜龙不早。

农历丁卯年1987年2月18日,一族人将这副对联以朴素的文配画的形式写在门墙上勉励自己、启事后人。

焦氏大家族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对联是通用型的。

焦氏宗祠的四言通用联:

源自焦国;

望居中山。

朝廷三老;

天地一庐。  

上联典指西汉梁人焦延寿,字赣,昭帝时由郡吏举为小黄令,能爱护吏民,任职期满时,百姓到朝中恳求,让他继续留任,于是,昭帝下诏书命他延长任期。元帝时为“三老”,古代设三老五更,都是年老而阅历丰富的退职老人,皇帝把他们当父、兄供养起来,以向天下表示孝悌。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河东人焦先,字孝然,东汉末战乱中,流浪于荒野,食草饮水,但从来不走邪路,不做坏事。后来自建一座草庐独住,有时为人帮工,只求吃饱,不要工钱。熹平年间,太守贾穆经过他的草庐,给他说话他不应答,给他食物他也不吃。皇甫谧曾说他“以天地为房屋,伏羲氏以来只有他一个人”。

中山世泽;

俸余家声。

上联典指焦姓的望族中山郡。下联典指明·焦宽,南阳人。知崇德县,有宽政。暇时与诸生讲论经史,给油烛,以资其夜诵。

河图受秘;

酒国惊筵。

上联典指汉·焦延寿,从孟喜学《易》,授之于京房,尝叹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后房果遇祸,其著作有《易林》。下联典指唐·焦遂,醒时若不能言,醉后应答如流,为“饮中八仙”之一。

焦氏宗祠七言通用联有:

夏榜荣登探花第;

春魁高上状元郎。

上联典指明代焦胜,荣登探花。下联典指明代状元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万历中以殿试第一入翰林修撰。

千年事业方寸内;

万里乾坤掌握中。

——焦达峰撰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民主革命家焦达峰自题联。焦达峰,原名大鹏,字鞠荪,湖南省浏阳人。

对联,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头、 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古汉语的精髓。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对联,作为宗祠的对联,一是含义深刻,二是典故多,三是概括强,四是字数比较长。焦氏宗祠的对联自在一方,承载了许多语言难以概括的故事历程,但从上面可以看到,源流和路径,向往和辉煌,焦氏中人一路走来,一走就是近千年,不偏不移,不卑不吭,一处珠玑名胜能光宗耀祖、照耀者,一方水土养育了许多好心人!

我从山中来,又到山里去,我的足迹难以达到名山大川,百里之遥的通山,才是我的最爱。这些年,我游迹于通山的山山水水,相机和一根山茶拐杖,伴我丈量着春夏秋冬。

某一天再到芭蕉湾,我忽而看到了水笕,尽管不成规模,尽管容颜老去,尽管失去了往昔的功用,但老迹皆在,影像依存。

水笕是芭蕉湾的一大特色,是到半山腰引水到村庄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最为古来的过水设施。笕为竹制,枧为木制,竹制的简单,不废材,木制的就麻烦得多,一般由三块板合成,也有四块的,是用于屋檐之下承接雨水、田间过水和引伸到山上接水的工具,用在山上接水的基本是竹笕,因为便于就地取材、搬运和安装。木枧是用绳索、牛藤挂在木桥之下横跨两岸,有的是直接安装在桥桩上的,没桥的地方,就搭起木架子,用这个工具过水,主要作用是用于灌溉农田。

水源从山上而来,一直通到村头,清澈的山泉水哗啦啦的响,似一首动听的晨曲。水笕四周是田地菜园,水笕分成三部分,一是石槽的水,那是用来饮用的,流向第一个水池,作为洗菜用,再由一条排水沟流向第二池,作为洗衣服用,再流向第三池,上流洗小孩尿布,下流刷马桶,然后水排向水田,设计非常卫生合理。

有的屋门口,一根长长的水笕就在屋门口,在水笕打一排口子,口子与口子之间相距2—3尺,口子下是一条长沟,每到清晨,村姑们、少妇们陆续提着衣篮来到到这里浣衣,人们尽情地享用这大自然的资源,她们有说有笑,一个美好的早晨在杵衣声中流过。乡亲们的饮用、日常洗涮,如洗衣、洗菜、洗薯、打薯粉、漂洗薯线粉等,有的干脆吃完饭后就把锅碗盆瓢提出来洗涮,水笕是一处多功能用水中心,是芭蕉湾人赖以生存的活水源。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再没有了往日的影像,都被钢筋水泥等现代化工具所代替了,自来水到了各家各户,原有的水笕、石槽、青石板铺就的路都损坏了,但水源还在,清澈还在,灵气还在,还在一如既往地孕育着一代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实实在在的焦氏继承者,培养着一代代遵祖训、担族、勤劳朴素的芭蕉湾人。

水笕虽小,但起的作用很大,因而也引起了诗人的关注: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

清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家家争调水,曲笕引修竹。

水笕,接引的何止是水源?它是芭蕉湾人生命的节节丛生,人在盘点水的过笕长度,水在检阅人的成长高度。人吃了水,种了稻,出了米,营生百年,太不容易,惜水、惜米、惜己。如有焦虑,临水照容;如有欢乐,浇花映月。岂不快哉?

从水笕流下来的水,村人喝过,游人喝过,它不改水籍的规矩,传承固态、液态、气态,水的所有的态度助长了人的生命的态度,人之固本、固心,巩固自己的营盘,只有稳住自己,才能更好的发挥;液态的流动,给了人的生命的活力,助力热血的奔流,让人走向山外;气态将人的颓废蒸发,提升了一种向上的意气,让人挥斥方遒。水,不光是给人生命,也给人气魄,给人胆略,给人智慧 。水给人无色无味,给人无息的本钱,人生的滋味靠每一个人自己去点拨,去调色,去渲染。水给人无形无状,从不给你一个模具,每一个人的人生全靠自己去堆砌,去嫁接,去改型。万丈之墙,有水与泥而凝结;千顷稻菽,有水与泥而丰硕。人赴江湖,沉浮由己,乘风破浪,临水图腾。登及九宫之巅,大汗淋漓,裸胸袒臂,临风扩热,捧一壶山泉之水,仰天长饮,气贯山河,自是人生快意时!

我去过通山的许多宗祠,但宗祠旁边有池塘的,只见过两处,一是大畈镇西泉村的“西泉世第”,是西泉畈吴姓的支祠,支祠的门口就有一个池塘,再是芭蕉湾旁边有一个池塘。

祠堂旁边有池塘,有古树,与民居,这是顺风顺水顺人情的象征。

池塘,依靠天然的地下水源和雨水或以人工的方法引水进池。芭蕉湾的池塘是天然的地下水,润泽着芭蕉湾所有的生灵。许多池塘都是孤单的,而这里的池塘四周是房屋,是庭院式的,是共有的,周围有护栏围着,这样显得安全、美观。池塘的水的流速也比较缓慢,大部分的时候是静止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典型、完整、美观的生态系统。

池塘是一个值得抒情的地方,惹得历代文人墨客诗意浓郁——

唐朝诗人杨师道《春朝闲步》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南宋诗人谢灵运有《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宋朝诗人柳永《斗百花》词之二:“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

芭蕉湾的池塘是一个浪漫的地方,春天,或观荷映日,或鹅鸭兴波,或红藻掩面,或碧水春光,或月色青辉惹蛙鸣;夏天,可荡舟嬉戏,可乘坐竹排停在水中央,夜晚可搬来竹床在池塘边乘凉,仰望夏夜星空;秋天,池塘边的古银杏树落叶纷飞,黄色的叶子浮在水面上,制就了一片彩色水景;冬天,会出现冰封雪盖的奇观,水面像一个朦胧镜,仿佛印现了芭蕉湾所有的影像。

美哉,芭蕉;美哉,古银杏;美哉,宗祠;美哉,水笕;美哉,池塘;美哉,芭蕉湾;美哉,芭蕉湾的人。

激动之余,不觉诗曰:

情系芭蕉梦,风聆忆故人。

抚琴歌一曲,举盏入三春。

古杏千年立,宗祠百脉伸。

山泉流水笕,伴我越嶙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