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宁《一块铁的硬以及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老锅是见过大世面的,在父亲的背上,从黄河的西岸渡到黄河的东岸。只要有锅,日子就可以过下去。老锅是有大肚量的:所有的苦在锅里蒸一蒸就有了甜味,所有的冰在锅里煮一煮就都化了。有了锅,母亲心里有了底,把老锅的四周贴满地瓜和萝卜,中间的笼屉蒸上地瓜饼或是黄黄的玉米窝头。很长的岁月里,我们和老锅都无条件地服从母亲这样的安排!老锅见到白面馍在怀里长大后,就老了。老了的老锅躺在一个角落,雨水从破损的洞里流进流出,母亲说:“不要哭啊,哪天你在熔炉里一炼,还是一块好铁!”

那次见老锅,是在我家院子角落的一些棉柴上,锅底像是一块铅云,被闪电一再地击中,不禁想起了它的从前。

老锅,作为一块铁,一块被锻打出光亮和弧度的铁,能跟随我爹娘渡过黄河认祖归宗,是它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分家的时候,我爹娘还从奶奶那里分到了一杆叉和一把豁口的铁锨,而我爹娘决定只带老锅走。

爹把老锅五花大绑在自己的背上,怀里抱着六个月大的姐姐,娘用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被褥,一头挑着一个木头箱子,向东奔走,泅渡黄河。

到了黄河西岸的时候,那艘木船正被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冲刷得像片叶子,摇晃不止。爹知道,那几个舵手正用几根长长的竹竿,为这艘船也为自己掌舵。船要回到黄河的西岸,还得半天的时间,爹就把老锅从背上解下来。尽管地上是沙土,没有任何的硬度,爹还是小心翼翼的把老锅安置在地上四平八稳之后才放手。而且老锅的位置离着黄河岸边有一定的距离,爹会觉得,风能把老锅刮进黄河里,老锅作为铁,也无法应对这从天而来的大风大水。一旦老锅失足,爹娘就不知道日子从何开始了。

为了保险起见,船回到黄河西岸的时候,爹先把老锅抱上船,再把姐姐抱上船,再接娘和她的担子。老锅被倒扣在船帮上,黄河里行驶带着一口锅,有点突兀。掌舵的说见过带着羊过河的,带着人和粮食过河的,但是没有见过带着这么大一口黑锅过河的。一个人因为见到河水就犯晕,他想蹲到老锅上,被我爹厉声呵斥:把锅坐漏了,我们咋过日子!

村子的最东头靠近田野的四间茅草屋就是我们和老锅的所在。靠西的三间归我们,靠东的一间用来安置老锅。爹用土坯在靠近东墙的地方,垒了一个正方形,在正方形里,按照老锅的体量砌了一个圆形。那时,我以一粒分子的形式在爹的血液内,参与了这一行动。真的佩服我爹,没有读过几天书,却明确地知道,生活需要有棱角的事物,有时也需要圆滑。

爹抱起他的老锅,往锅台的圆形里一放,老锅就稳稳地坐住了。老锅坐稳当了,爹和娘就有信心生儿育女,开始在黄河东岸的漫长人生。

嚓的一声,一根火柴点燃了柴草,点亮了岁月,让老锅周身热血沸腾。娘舀了一勺蓖麻油放进锅底,把几粒葱花丢进去,香味立即弥漫开来,一舀子水加进去,老锅立即冒出裊袅的白雾。那种白雾潮潮的、油油的、轻轻的,带着某种诱惑。老锅的这种状态,让爹娘出门走路都挺直了身子,说话都粗声大气。

村子里有多少口铁锅,就有多少户人家,或者说村子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口铁锅。铁锅,作为有硬度有弧度的铁,作为有承载的铁,不仅连接着直上云霄的炊烟,连着风箱,还连接着温暖和希望,连接着一户人家的身家性命。

如果一个村民和另一个村民吵架,他们不牵对方家的牛,不拉对方家的地排车,只捡一块砖头,往对方家里跑,目的是把一个家庭唯一的一口铁锅砸漏。锅漏了,就像天塌了,日子就无法继续下去。村民宁愿自己挨上几砖头,也不能让铁锅遭此灾难。爹曾经在和几个村民的战争中,誓死捍卫了我们家的老锅。

春天的时候,黄须菜像一片流水迅速盖过地皮,槐花在天空中肆意绽放,花香让人欲罢不能,此时老锅就被频繁地使用。娘把黄须菜丢进锅里的热水里,再捞出来凉拌着吃,或者用槐花蒸出槐花饼子,用来慰藉孩子们苦涩的童年。当然有时也把苦菜丢进老锅里,老锅在尝到了甜味之后,又尝到了苦味。老锅,总是和我们的日子同甘共苦。

冬天或者过年时,是老锅大显神威的时候。冬天,老锅被从偏房里端下来,倒扣在院子的中央,日久天长,老锅的身上裹了厚厚的锅灰,也就是锅的外身基本看不出形状和弧度了,也看不出老锅是怎样品质的一块好铁。爹用一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老锅周身的锅灰除去。爹是不敢使劲的,他怕伤害老锅,他怕老锅被日子的火烧得薄了,以后无法承载岁月之水。

被铲掉了锅灰的老锅,还是那么干练,那么硬朗,那么大肚量,甚至那么可爱。爹将老锅安置在正房的锅台里了。整个冬天,老锅就都在正房里不辱使命。一把柴火填进灶膛,老锅立即红彤彤的,连着老锅的土炕也暖和起来。冲着老锅的位置,爹娘是不能睡的,把最热的地方先给有气管炎的姐姐,再按照从小到大依次排开。在暖和的炕上,谁也不愿意飞离暖和的被窝或者土炕。直到娘在灶火上,把我们的棉裤棉袄烤出糊味,我们才像泥鳅一样钻进去。

别的人家也一样,在炕头的也无非是年长的人,或者生大病卧床不起的人。似乎睡一冬天暖炕,人能延年益寿,或者能把久治不愈的大病除根似的。

冬天里,田野一片荒芜,村人谁也懒得去关心,哪块地被冻僵了,哪块地被风刮出了旋涡,或者哪块地里的麦苗没有出齐。他们围在锅的周围,似乎就能将田野的事情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担心,到了开春,田野里该长野花的,依然开出灿烂;该翻的地,依然松软,至于那些麦苗,头水浇下去,就绿了,高了,蓬勃了。

娘和其他人一样,慢悠悠地往老锅里舀一小勺子猪油,把葱花丢进去,再把白菜切碎丢进去,贴着水面,锅的四周,糊上地瓜饼子。第一次冒出的是大的热气,带着白菜汤的香味,带着地瓜饼子的苦味,在屋里蔓延萦绕。等第二次冒出小些的热气,就闻到一股熟了的味道,就可以掀锅了。我第一口下去,先咬靠近汤的部分,因为饼子粘上了很多的油水,吃起来特别香。本来饼子是苦的,一口咬下去成了香的甜的了。等大家把锅里的白菜汤全部喝完,我还拿一块饼子,贴着锅底四周使劲地擦。不但把剩余的油水全都擦到饼子上,还想擦到锅的内部去。老锅天长日久被娘做菜做饭,一定有不少地积攒了。每次被爹看到我贪婪的样子,他都拍拍我的屁股,怕我把他的老锅弄个大洞出来。

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觉得幸福,老锅也开始觉得幸福。每一户人家,灶膛红红火火,铁锅也被烧得红彤彤的,把一年积攒下来的猪油从缸里一勺一勺地舀到锅里,那种白一旦沾上铁锅,瞬间就化为乌有。直到猪大油化到了半锅的时候,被裹好麦粉夹好馅的耦合,切成条状的里脊肉,就可以下锅了。油花翻滚,金黄浮现,香气扑鼻,勾住了急着出门玩耍的我们,引出了我们肚子里的馋虫。不等炸货降下温度,我们的小手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向了它们。尽管烫得嘴巴左扭右歪的,还是狼吞虎咽。我坚信着,我们家只要有这口老锅,我一定能长大,我们家的日子也一定能有出头的那一天。

我高考那年夏天,雨水冲垮天空的闸门,把大地浸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我还没能把一锅馒头蒸熟,老锅就漏了。老锅底部的铁,化为了灰烬,或者化进了我的身体,或者漫长的求学生涯里,我觉得这是老锅的一个暗语或者是一通咒骂。我不但无法面对江东父老,连和老锅对视的勇气也丧失了。因为老锅也是我生活的一种坚硬坚强的支撑,对于我的失败,老锅以此来拒绝和我相伴。

混迹城市之后,使用的大都是不锈钢锅,也偶尔使用小的铁勺,像老锅的身形,在城里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无法驻扎。尽管不锈钢锅很少有漏的时候,也轻便明亮,但是我还是像思念一个乡人一样,非常怀念我家的那口老锅。每当在土产店里,遇到像我家老锅那么大个的铁锅,我总想敲打几下,看看有没有我们家老锅沙哑的声响;抚摸几遍,看看有没有我们家老锅的亮度和弧度。有的店主曾经把我当成煮肉卖肉的,也曾经把我当成一个正儿八经过大日子的村妇。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想找寻过去岁月的回响、痕迹,一块铁的硬度以及温暖!

璎宁,原名张学芹,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滨州作协副秘书长,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散文高研班成员。有作品发于《诗刊》《青年文学》《中国诗歌》《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文学》《辽河》等期刊杂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