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的哲思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阳春三月,万物生长。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人们到郊外祓除不祥祈求幸福的日子。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上巳节,天气晴朗,春风和暖。这一天,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郗昙等四十一人在山阴郡的兰亭举行禊礼。用曲水流觞的方式,饮酒赋诗。酒醇风清,诗意浓厚,二十六人共吟诗三十七首。有人提议将这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也可像《金谷诗集》一样传之于世,得到众人一致赞同。谢安等又请年长位尊的主人为诗集作序。酒酣耳热之余的王羲之意犹未尽,当仁不让,来到书案前,准备作序。
王羲之举目远眺,东有会稽山,前有兰渚山,群山连绵,四季常青,峻岭如画。近处林木欣欣向荣,竹子修长挺拔,浓绿如墨,新绿似碧,杂花不谢。兰溪蜿蜒,流水淙淙,九岁的王献之在溪水边玩耍。谢安等人正在高谈阔论。难得这么多名士亲朋聚在一起作祓禊之礼,喝酒赋诗,虽然没有琴瑟演奏的盛况,但能畅快叙说各自的情怀也就很满足了。天公作美,今天空气清新,天碧云淡,眼前的情形真和圣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没有区别呀。
“代谢鳞次,忽然以周。”刚才曲水流觞时作的诗句在王羲之脑海闪现。他思绪万千,唉,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出任会稽内史已两年有余,今年也已跨过知天命的年龄。而晋室南渡也快四十年了,自“八王之乱”以来,九州大地再陷分裂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黎民生灵涂炭。两年来,自己曾开仓赈灾、惩办贪官,也多次上书朝廷,建议革除弊政,减免百姓赋役。自己自幼酷爱书法,先后得到父亲、姨母卫夫人和叔父王廙等人的教导,勤学苦练,少得虚名。十三岁时作为家庭代表出席名士周顗家宴,周顗当众夸自己书法了得,并把烤好的牛心首先送给自己。“首啖牛心炙”让自己名誉鹊起。不曾想,叔伯父王敦以“诛刘隗、清君侧”之名起兵后,竟把老先生周顗杀了,真是痛心。七年前,终于将父母和兄长籍之的灵柩迁葬会稽,完成了心中牵挂多年的一件大事。七岁那年,父亲出征长平,战败后下落不明,一家人没少遭白眼。幸得叔父王廙等照顾,全家的日子才好过些。在母亲和兄长籍之的教导下,自己渐渐长大成人,不料有父亲之恩之情的兄长英年早逝。从此少了一个吐露心声的亲人,实在是锥心之痛。弱冠之年,叔父王廙又仙逝,自己不仅少了一位书法上的良师益友,也无法尽到一个晚辈的孝心,哎。
王羲之随手翻看案上的诗稿,心想,人生短暂,人与人的交往更是如白驹过隙,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有几人能相聚一室,畅谈自己的抱负呢?桓温、殷浩是这样的知音吗?桓温灭蜀,威震海内,朝廷抑桓扬殷。自己多次致书会稽王司马昱和桓公、殷侯,希望能以国家大事为重,做到将相和睦。特别是北伐大计,事关国家安危,更要从长计议,精心准备,切不可为了一己之私,盲目冒进。但是,自己一片苦心都是枉然。殷侯去年之败,损兵折将,真是痛心。人的性格不同,追求也千差万别,爱好清谈虚名的,或是追求金钱权势的,无论得失与否,等到事过境迁,一切变为陈迹时,才会生发无限感慨。圣人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人们志得意满之时,往往忘记死亡也正在一步一步到来。
“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这是安石的诗作!王羲之抬头看了看远处正呈口舌之能的谢安。这个安石呀,智勇双全,若能出仕,定是国之柱石,现正当盛年,却在家闲居,淡漠世事。当年我俩曾在冶城有过辩论,我对他晓之夏禹勤王、文王旰食的大义,他却反问我秦朝二世而亡难道是清言所致吗。十多年过去了,他还是一副看破红尘、沉湎山林的样子,不肯为国效力。生死有命,人的一生有长有短。男子汉大丈夫应闻鸡起舞,及早为国建功立业,为家光耀门庭,而不是在清谈中虚度光阴!圣人说:“死生亦大矣”!痛心啊!现在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更应该心怀天下苍生,为朝廷出力。更何况万物都有圭臬,曲直皆有准绳,是非怎能混淆?“死生存亡之一体”“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都是荒谬、虚诞的!安石呀,“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后世的人看我们,也就像我们看前人一样,可叹,可悲呀。
想到这里,王羲之凝神聚气,用鼠须笔饱蘸浓墨,在蚕茧纸上运笔疾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写完之后,王羲之仰天长叹:明年的上巳节又将和谁在一起呢?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今日的聚会吗?
这时,谢安过来轻声诵读序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心中渐渐有了祖逖中流击楫的志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