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绍兴(外一篇)》黄丽娟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向往绍兴,织梦已久。不仅因她是婉约静美的江南水乡,更是令人敬畏朝圣的文学故乡。恰好这个深秋,在濛濛烟雨中走进绍兴。而我,像是一个远游归来的书生,从梦里醒来。

夜游老街

走出宾馆,没走多远,竟与一段古城墙不期而遇。夜色中,城墙愈发显得清幽沉寂,就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缄默不语。城墙对面是古越龙山,越王勾践的墓就在那里。我们站在城墙下,凝神谛听,遥远的风中流淌着吴越清音,炽热的目光早已越过树枝藤蔓,越过浩荡的历史长洲……

走出古城墙,不一会儿便拐入仓桥直街。这是绍兴保存较好的老街之一。一丈多宽的青石板路,在细雨的浸润下,泛着油亮的光,再加上缤纷的灯光映射,像极了毕加索笔下的抽象画。老街两侧的民居,多为清末民国初期建筑,现大都为商铺之用,高挂的红灯笼,五颜六色的幌子在微风中飘拂,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清代。轻轻抚摸小巷里斑驳的石墙,我仿佛找到了曾经的故事。那一扇雕花的木窗,半开半掩,是在听风,听雨,听落花,还是在等待一次久别重逢?

信步走进一家黄酒小店,扑鼻而来的是一股甘醇浓烈的酒香。一坛坛黄酒整齐地排列在店堂内,宛如一个个粉面桃花的女子,等着意中人携手而去。平生未谙酒性,每次见喝得酩酊大醉者,总觉得无趣。然此刻,却陡增饮酒之兴,便欣然落座,唤来店家,倒了一小碗黄酒,与友人浅尝。未料,才一口下肚,就已上脸。虽叹不胜酒力,但心中却真是快意淋漓。

友人向我介绍,绍兴的黄酒,已不单单是酒,它还赋予了许多与文学有关的故事,如“曲水流觞”,如《兰亭序》。据说当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全国四十多位高官在兰亭举行祭拜仪式。祭拜结束,众文友们围坐在曲折回旋的水渠边,然后把盛着老酒的酒器“觞”放在水的上游任其自然下流,在谁身边停下就作一首,类似于我们小时候丢手帕唱歌的游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最后这些吟咏的作品有三十七篇被结成集子。王羲之专为此集作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序》。当然,每一轮没有吟出作品的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罚酒三杯。“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想来,若我在场,定会粉面桃花相映红,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绍兴的黄酒也是舌尖上的美味,可制成黄酒棒冰,还可制成黄酒奶茶,风味独特。我和友人品完绍兴黄酒,又兴致盎然地喝了杯热乎乎的黄酒奶茶,脚步不由得轻飘飘起来,话也多了。走出石街,踏上千年古桥,顿觉一脚滑入了唐诗宋词。半圆形的桥孔好似一枚月亮,静静地卧在清波之上。这枚“月亮”连着水中的倒影,又仿佛夜的一只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夜幕下的绍兴城。桥下,泊着一艘挂着红灯笼的乌篷船,绿色的植物从桥上瀑布泻下来,河水倒映着石壁上的青苔,似有千言万语。年华如水一般,一漾一漾,就把今天变成了昨天。

走近魯迅

一到鲁迅中路,目之所及处皆跟鲁迅先生有关:咸亨酒店、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这些熟稔的字眼,一下子勾起了我对以往认知的回忆,《孔乙己》《狂人日记》《少年闰土》等篇章中的人与事像电影镜头般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耳边响起了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再来看鲁迅故居就觉得分外亲切,很有代入感。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作家塑造了一个人物,一个人物折射了整个时代。无论从孔乙己,还是到闰土,无不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令后人为之感叹。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岂能错过?只见身着长衫的孔乙己,侧身而立在店门前,一只手刚从碗里抓了一粒茴香豆,还没来得及扔进嘴里。“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吗?”我仿佛听到了他跟店小二的说话声,然后又听到他在说:“多乎哉,不多也!”好吧,让我们也来要一碟茴香豆,呷一口黄酒,让时光渐渐慢下来。

走出咸亨酒店,径直往前走,鲁迅故居就在眼前了。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但故居正门口的一段墙却刷上了黑色,配上鎏金的四个字“鲁迅故居”,显得深沉而又肃穆,庄重而又内敛。门口有一株绿色的藤蔓从屋檐上垂下来,给清冷的深秋带来了一抹生机。

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的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我们来到“小堂前”,里面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看着这些旧物,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安静地坐在桌前看书、习字、画画……天井里的桂树悄悄地开了,米粒般的金黄色花朵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枣子熟了,石榴也熟了。

循着鲁迅先生的文字,我们找到了百草园,这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已道尽了百草园的斑谰色彩、盎然情趣,但当亲身置于偌大的园子,那种感受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我努力搜寻着百草园原有的模样,那段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至今仍留存如故,且青藤满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我在百草园里走走停停,那书本上的文字忽然就成了一幅画,春来莺啼燕语,草木萋萋;秋来果蔬满架,落叶纷飞,是闲暇休憩的好地方。

在百草园后面,有个百草园乌篷船码头。站在码头上,能一眼望得见对面岸上的那家当铺。难怪鲁迅先生对此那么熟悉,将当铺写进了自己的故事。岸边静静地停泊着两艘乌篷船。或许当年的鲁迅先生读书读累了,就是从这里坐船出去游玩的吧。

东浦小镇

若绍兴是一幅画,那一定是写满诗句的水墨画。而那一座座石桥、一个个古镇就是一行行仄仄平平、韵味独特的诗。

从绍兴城出来,行车十多公里,便来到了水墨画般的东浦小镇。这里的居民告诉我们,东浦小镇也叫黄酒小镇,目前正处于旅游规划和初建阶段。难怪这儿游人稀少,特别清静。而这恰好应了我们的心愿——喜欢原生态抑或原汁原味。

走进小镇,虽将至初冬时节,但水波潋滟,杨柳依依,丝毫不感肃杀之气,反倒令人顿生万千柔情。水乡船多,桥也多。据说东浦小镇共有古石桥两百多座。有桥,有船,水也就更有了灵气。站在石桥上,朝任何一方望,都那么风轻云淡,诗意盎然。恍惚间,一艘乌篷船悄然划过你的眼眸,然后一直从江南摇到了你的梦里。想这乌篷船啊,该是承载了多少风雨飘摇和悲欢离合!而这临水安居的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千百年的沧桑修复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也把日子轻轻摇得顺水顺风。

沿河而行,所见民居小巧别致,粉墙黛瓦,河廊环绕,五颜六色的衣服随心所欲地在风中招展,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水乡风情。一路上遇见好几个妇人在忙着晒藉粉。这是一道独特的土法制晒工序。先把藕洗干净,再将藕去头切成段,用榨浆机进行榨浆,接着,用一只覆盖一层纱布的米淘箩,将藕水进行过滤,把藕水中的渣过滤掉。然后倒掉上面的清水,把沉淀下来的藕浆取出来,包上一层布,通过烘烤将水分全部蒸发,最后,用小勺子一层层地刮,刮成粉末状放在晒板上晒。

“10斤鲜藕只能制作1斤藕粉,所以几百斤的鲜藕只能制作出几十斤的藕粉。好的藕粉不添加任何东西,都是纯天然的,味儿最地道。”妇人自豪地跟我们说。阳光下,粉白细腻的藕粉闪着银光,将妇人的脸颊也映衬得愈加柔嫩白皙。同行的友人纷纷向妇人购买了好几斤,那心满意足的表情似乎收获了一整个荷塘的芬芳。

见到“黄酒陈列馆”,我又一次深深感叹这黄酒小镇不是徒有虚名的。“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东浦小镇是绍兴黄酒的发源地。你看,陈列馆里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影像片,给我们展示了东浦黄酒小镇的悠久历史、开创现在与繁荣发展的将来。据说,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要打造集产业创新、民俗体验、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黄酒文化小镇。然而,我还是心存念,不管小镇怎么发展,但愿商业气息不要那么浓厚,尽量还东浦小镇一个清纯古朴、自然天成的模样。那么,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季节,我再次走近绍兴,走进她的画里,打捞一段深情的故事,记下一段永恒的文字。

稻香致远

霜降过后,孕育了一夏的大地丰腴得仿若待产的俏媳妇。她毫不吝啬地捧出累累硕累,摊在田头,挂在树梢,晾晒在农家小院的场地上……迎接来来往往的人们最淳朴最亲切的检阅。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邂逅了那片成熟的稻田。蓝天下,金黄的稻田足有千亩,好像一枚巨大的金色的印章,盖在树野这幅天然的油画上,又似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盒,将这一片稻田染得金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头晃脑,也许在向我吟唱那首编排已久的民谣。秋风吹过,稻田涌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将我的目光扯得很远很远。我已分不清哪是稻田,哪是最光,只觉得眼前璀璨一片。俯下身,摘一株稻穗,握在手里饱满瓷实。贪婪地嗅一嗅,是那种夹杂着草木气息的米香,熟稔而妥帖。恍惚间,我忆起幼年,每逢重大的节气,父亲就会变着法儿为我和妹妹做各种小点心:烧饼、圆子、卷团……对,就是这种糯糯的甜香。可以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它润泽了我清贫而又美好的童年。

父亲没种过稻,种得最多的是麦子。小时候,我分不清麦和稻,总以为父亲种的就是稻。麦苗泛青,差不多齐腰高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在麦垄间捉迷藏;麦子泛黄,麦穗灌浆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边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向往着白米饭来甜酒酿。那时候,对食物的渴望往往会高于心中那个所谓的理想。哪像现在,丰衣足食,谁还在乎那一粒粒微不足道的粮食?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云彩镶上了一道道金边,也给稻田涂上了一抹神秘的橘红色。此刻的稻田是那么安详寂静,没有鸟雀飞来,没有小虫低吟,只有一缕缕风轻轻拂过。稻田边有一条小河,像一条蓝绸带,随意地绾在大地的发束上。河边的狗尾巴草蓬蓬勃勃,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开得很欢。还有一种野果子,剥开黄色的外衣,露出翠绿的珠子般的籽儿,咬一口,脆脆的,又酸又甜。远处的农家小屋,红瓦白墙,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天地间,成了稻田最美丽的陪衬。随行的摄影家、画家早已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把这人间的大美收入各自囊中。一不小心,徜徉于稻田间的我和伙伴们也成了他们镜头的素材。

曾给学生读过一首质朴有趣的儿童诗《稻田》:“稻田是一本书/风爱好翻/太阳爱好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再读/一直读到熟。”我不知道诗的作者是谁,也无需知道,但我知道他(她)一定是个充满童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阅读之人。我也忘不了,在那节课上,孩子们清澈透亮的眼眸里写满了对稻田的憧憬。若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着孩子们来这里看一看稻田,摸一摸稻穗,闻一闻稻香,再做一个属于他们的、长长而又香甜的梦,不必急着醒来。

我和伙伴們恋恋不舍地走出稻田,染了一身的稻香。临上车,一位朋友递给我两把饱满的稻穗,笑说回家可以煮一碗喷香的米粥了。我欣然收下,太好了,家里那个寂寞已久的青花瓷瓶正好派上用场了。不是么,两把稻穗入瓶中,酿得一秋香满屋。

车在夜里游走,我的思绪却依然在那片稻田里沉沦。我想起了顾城的诗,一时兴起,便模仿着他的诗胡诌了几句:

我多么希望

门前一片稻田

早晨,阳光照在稻穗上

我们站着

清风爬上梢

露珠沾湿裤脚

有点冷,但太阳那么明亮

稻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