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作品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三部分 托尔斯泰

注解: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到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到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63到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到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剧本。

小马哥:

我们来说说俄罗斯的另一位文学泰斗,听众朋友们一定都看过他的作品,那就是托尔斯泰。安子,给我们讲一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吧。

安子:

能在这里讲述这些苏联文学泰斗的作品,我的内心充满了敬畏之情。

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是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他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他的思想,对苏联的很多政治运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小马哥:

安子,那么我们先来讲一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吧。

安子:

《战争与和平》讲述的是拿破仑统治法国时期俄国所发生的事情。该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的社会风貌。《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思想是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它描绘了俄罗斯卫国战争时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俄国人民在强敌的残酷掠夺下毫不气馁,以正义的战争去制止非正义的战争,争取和平生活。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俄罗斯人民还是那么诙谐可爱,一旦投入战争,他们又毫无顾虑地为国捐躯。他们身上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是卫国战争得以胜利的根本保证。

不仅如此,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安德烈、皮埃尔等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都在同人民一起战斗。他们不断探索人生道路、思考人生命运,在战火纷飞中受到洗礼与改造,最后在人民中间,寻求到了真理。

小马哥:

安子,如果让你为听众们推荐托尔斯泰的作品,你第一个推荐哪部作品?首推《战争与和平》吗?

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以及短篇小说《舞会之后》。

1889到1899年,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复活》,这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享年82岁。

注解: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连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妻子的爱情婚姻生活。

作家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期,也就是作家所谓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刚刚有个安排”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国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一系列重大问题,表达了他本人的许多观点。

安子:

我想我还是首推《安娜·卡列尼娜》。

小马哥:

哦?为什么?

安子:

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非常有代入感,也就是说,非常容易看进去。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真的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马哥:

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安娜,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安子: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人公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和英俊的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二人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丈夫卡列宁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后来安娜投奔渥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但不久渥伦斯基便对这段感情心生厌倦,渴望重新恢复无拘无束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自己的儿子。最后,安娜在绝望中,身穿黑色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冲向呼啸而来的火车。安娜一心追求幸福的爱情,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渥伦斯基的自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卧轨自杀。

在这部小说里,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纠结在一起,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典型写照。

小马哥:

托尔斯泰还有一部作品,叫《复活》,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当年很多人都看过电影版的《复活》,让我们也回顾一下这部作品吧。

安子: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原版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引诱姑母家的养女、农家姑娘喀秋莎·玛斯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最终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陷谋财害命而接受审判时,聂赫留道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的社会却有典型意义。

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后,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良心深受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当年的罪过。而在上诉失败后,聂赫留道夫又陪同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道夫的行为感动了玛斯洛娃,于是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道夫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

注解:《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斯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道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和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长篇小说《复活》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晚年作品的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另一方面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