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古史辨》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王瑞明

《古史辨》是一场古史大论战的论文汇编。先后编成八册,第一册出版于公元1926年,到公元1941年出到第七册为止。其主持人顾颉刚(公元1893-1980年),苏州人。他在公元1920年就开始作考辨古史的工作,他之所以成为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著名学者,是继承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则启发我作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在《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的《自序》中,详细叙述了他是如何激起推翻伪史的壮志的,自从读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其第一篇明白指出上古事茫味无稽。经过五、六年的酝酿,“始有推翻古史的明瞭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他的计划是:要一件一件地去考伪史中的事实是从哪里起来的,又是怎样地变迁的;要一件一件地去考伪史中的事实,这人怎样说,那人又怎样说,把他们的话条列出来,比较研究,使谎言无可逃遁;还要寻找出造伪人造伪的规律。

顾颉刚推翻古史的计划,在已出版的几册《古史辨》中基本上已经体现出来了。《古史辨》第一册收入顾颉刚与胡适、钱玄同、丁文江等人论学书,较多讨论了禹的问题,顾颉刚根据《说文》对“禹”字的解释,他以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因此哄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毁誉交加。在《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四年后出版的第二册中,顾颉刚又写了《自序》:“最使我惆怅的,是有许多人只记得我的‘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话,称赞我的就用这句话来称赞我,讥笑我的也就用这句话来讥笑我,似乎我辨论古史只提出了这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已经给我这样地解决了的。其实,这个假设,我早已自己放弃。”他在第一册《答柳翼谋先生》一文中,得悉《说文》中的“禹”字的解释并不足以代表古义时,便将这个假设丢掉了。

《古史辨》第二册收入的文章有:傅斯年《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马衡《中国之铜器时代》、周予同《经今古文学》等,着重讨论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三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讨论《周易》的,下编是讨论《诗三百篇》的。第四册是《诸子丛考》,收入罗根泽、钱穆、游国恩、梁启超、冯友兰、余嘉锡等的文章。这一册由罗根泽编。第五册专收当时讨论今古文问题同阴阳五行说起源的一些文章。第六册即诸子丛考续编,由罗根泽编,以考据诸子为上编,考据《老子》为下编。吕思勉、童书业编的第七册,分上、中、下三编,各编独立成册,上编为《古史传说统论》,中编为《古史纪年考》,下编为《唐虞夏史考》。

《古史辨》的出版,对中国古代史研究起了积极作用。在《古史辨》第六册冯友兰序中指出:“《古史辨》是中国近来疑古文献的大成”,还说:“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这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步骤。当时疑古派的兴起,是受到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而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像的工作,本身也属于新文化运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