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欧阳修撰。
欧阳修是《新唐书》的编撰者之一,前面已经介绍了他的生平。这部书是他私人撰写的。关于编撰时间,因史无明文记载,从他的书信中讲到编书的事推算,在宋仁宗景祐(公元1034-1037年)年间,已经着手编写,到公元1053年(皇祐五年),基本完成,前后历时近二十年。在他编写完《新五代史》以后,接着在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又受命编撰《新唐书》,经过七年就完成了任务。这样,他对唐和五代的史书编撰,都作出了贡献。在我国历史上,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史学上的成就,也是屈指可数的。他把《新五代史》编成以后,一直收藏在家,而未公之于世。到他死了以后,才由家人奏上朝廷,由国子监刊行。其书本名《五代史记》,后世为了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相区别,就改称《新五代史》。
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上距《旧五代史》成书时间,已有六十多年了,这时有关五代时期的史料,都可以见到了。如南唐、吴越、北汉等国,在《旧五代史》成书时,尚未统一,自然不可能详细叙述其事;到欧氏修史时,早已入于北宋版图,取材就方便多了。应该说在欧氏修史时客观环境为他提供的材料,要比薛居正修史时丰富得多。但是《新五代史》并没有把当时丰富的史料都吸收到书中来。它与薛书比较,虽然也新增加了一些史实,但却大量删去了薛书的内容,使它保存的分量,约只薛书的一半。这是由于欧阳作在修史时,主要是以“书法严谨”为意,而不以叙事详略在心。
《新五代史》记载五代的五十四年历史,计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为七十四卷。欧阳修编书的体例,基本上模仿《史记》,与《旧五代史》有较大的不同。薛史是断代为书,各朝的本纪、列传摆在一起,欧书则用通史体例,叙各朝本纪之后,接以列传,而把四夷传作为附录。本纪部分,薛史为书六十一卷,而欧书却只有十二卷,可见被削去了大部分文字。如薛书梁本纪有十卷,欧史只有三卷。薛史唐本纪有二十四卷,欧史只有四卷。欧史对后唐本纪所删较多,不仅在内容上大量进行删节,对纪目也有所削减。如《明宗纪》,薛史有十卷书,基本上是一年一卷,而欧书只有一卷,一年中之史事仅简单地录取数事而已,同时又删去了《武皇(李克用)本纪》的名目。李克用虽是后唐的开创人,但他本人没有正式做皇帝,薛书仍列于本纪,有书二卷。欧史则将其内容压缩成一卷书,放在《庄宗纪》内,而削去了李克用本纪的名目。
列传部分,欧史对薛书进行了重新改编,并且创立了不少类传新目。如把薛书的《后妃》、《宗室》等列传合并在一起,称为《家人传》。对于入史的将相名臣,只在某一个朝代任职的,其传即系于某朝之下,如《梁臣传》、《唐臣传》等。如果在几个朝代任过职,不便系于那一朝,就归入《杂传》。五代时期,各割据政权统治时期都比较短,总共也不过五十多年,所以当时在几个朝代做官的人比较多,因此《杂传》多至十九卷,将近占了四十五卷列传的一半。如在唐、晋、汉、周四朝都任显职的冯道,就编在本书卷五十四《杂传》中,欧阳修骂他“无廉耻”,是颇为恰当的。而《杂传》名目的创立,本身就带有贬意,所谓“夫入于杂,诚君子之所羞”,这就是欧阳修立传的用意。类传中有《死节》、《死事》、《一行》、《唐六臣》、《义儿》、《伶官》、《宦者》等,多为前史所未备。《死节传》仅记王彦章等三人,作者的用意主要在表彰节义之士,所以不计这一类人物的多寡,也为之立类传。《唐六臣传》是记唐末六个趋利卖国的大臣的,《义儿传》是记李克用所收养的义子的,均有贬意。
《新五代史》改志为考。欧阳修认为在五代时,礼乐等制度,没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不为立志,只作《司天》、《职方》二考。天文、地理不因乱世而废,所以作者才立这两个考。在这两个考中均说“五代乱世,文字不完”,因而不能把“考”写得更详备一些。但是把它和薛史的《天文》、《郡县》二志相比较,互有详略,还是可以对照参考的。其他诸志,欧史均缺,考察五代的典章制度情况,还得靠薛史来提供材料。
欧阳修记十国事,采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世家”名称,是比较得体的。薛书把表面上仍用中原年号的吴越、荆南、楚入《世袭列传》,而将其余七国入《僭伪列传》,只是从形式上看问题,并不确切。欧史把十国一律入世家,每国一卷,最后作一篇《十国世家年谱》,把五代和十国的关系从时间上统一起来,使读者一目了然,甚便参阅。最后有《四夷附录》三卷。欧氏将薛书的《外国传》改称《四夷》,叙事较旧史为详,这是可取的。在序言中扼要地介绍了我国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为患的情况,说:“三代猃狁(xiǎn yǔn险允),见于《诗》、《书》。秦、汉以来,匈奴著矣。隋、唐之间,突厥为大。其后有吐蕃、回鹘之强。五代之际,以名见中国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这个概括,是比较中肯的。
综观《新五代史》各个部分,可以看出全书体例严谨,文字简洁,立意鲜明,在众多的旧史中,还是比较好的一部史书。这是由于出自一人之手,与那些成于众手的官修史书不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所受的约束较小。更重要的是作者欧阳修,学问文章,在当时都限有造诣,这就决定了这部书的质量,不会在一般史著之下。同时在编撰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作者有充分的时间对它进行斟酌改定,这也是使它达到比较完善的一个条件。但是,从保存史料这个角度看,《旧五代史》是要胜过欧书的。由于欧氏大量地删节了旧史,使许多原始史料都被舍弃了。然而欧史在薛书以外,也新增了不少史实,这也是要肯定的。因而欧、薛二书,可以互相补充,并行不悖。《新五代史》的缺点,主要在于它仿《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述史事之中,往往因注重书法而忽略了必要史实的记载。在文字上有时为了追求简略,甚至晦涩难通。前人对欧书的评价,从文章、议论方面肯定的多一些,至于史实的不足,则是多数人共同指出的弊病。
最早给《新五代史》作注的有徐无党,他是欧阳修的学生。其注主要是解释书中的褒贬笔法的,本纪部分注文较多,在其他篇章中,则寥寥无几。吴缜所作《五代史纂误》一书,早已亡失,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百一十二条,分为三卷,已非原书之旧。清乾隆时,彭元瑞、刘凤浩合著《五代史记补注》七十四卷。该书以欧史为正文,全部保留了徐无党注,又以薛史和其他材料集为补注,是写得较好的一部书。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新五代史》,是以南宋庆元本为工作本,参校了其他各种版本,整理付印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