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全集《忠谏章第十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忠谏章第十五

【原文】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1]者,上也;谏于已彰[2]者,次也;谏于既行[3]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义,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4]。”

【注释】

[1]未形:错误的尚未发生。 [2]已彰:错误的已经出现。 [3]既行:错误已经造成。 [4]“木从绳则正”二句:木依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帝王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从,依从。后,君王。

【译文】

忠良之臣侍奉君主,最首要的莫过于诤谏。臣子能大胆向君主直言进谏,君王也能积极听取采纳,那么帝王之道就前途光明了。在臣子对帝王诤谏时,最好能在事情或过失尚未发生之前直言进谏,使缺点、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这种进谏方式属于上等;事情或过失已经出现、发生了,再向帝王直言进谏,这种进谏方式属于次等;事情或错误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了,再向帝王直言进谏,这种进谏方式属于下等。至于帝王们已经犯了过失,有悖常理,臣子却不去谏诤,那就不能算作是忠良之臣了。忠臣谏诤最好的方式是用可以让帝王顺心可意之辞去劝说,以便让他能够愉悦地接受。如果这样不能被接受的话,就用据理力争的办法去争取。这样帝王仍然对所言不能听取采纳,最后的办法就是以死相谏了。通过以上方式成就帝王的善举,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宁祥和。《尚书》上说:“木依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帝王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

【解析】

忠诚不是愚忠,服从不是盲从。忠诚的前提是你所忠诚的对象值得你忠诚。对自己的职业忠诚,是最基本的忠诚,做好工作,才是最杰出的“效忠”。同时,忠诚不应该成为掩盖自己无能的借口。如果你忠诚于国家,你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做贡献;如果你忠诚于企业,你就应该提高自己服务于企业的技能,为企业创效益;如果你忠诚于你的工作,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中工作中去。

忠诚并不是盲目的绝对地服从,当领导向你下达命令时,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冷静思考,不要被领导的威严所吓倒,也不要被领导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要知道利弊所在,防止糊里糊涂干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来。

对那些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或许短时间内可能获得好处,但是绝对无法长久。无论伪装出一副多么忠诚的面孔,最终虚伪的真面目还是会被领导揭穿的。一旦伪装的忠诚被拆穿,所有的优点就会烟消云散。只有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扉,才能真正做到忠诚,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典例阐幽

忠直谏臣魏国公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征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越来越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痛哭流涕地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呀。”

徒夸计策的亚父

范增(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鄛(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又传安徽桐城练潭)人。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秦朝末年,刘邦先入函谷关,想据守关中称王,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相会,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在刀光剑影、杀气腾腾的鸿门宴上,好用奇计的范增,定下暗杀之计,要把项羽的敌手刘邦杀掉,以绝后患。在举杯祝酒声中,范增多次向项羽递眼色,并接连三次举起他佩带的玉珏,暗示项羽,要项羽下决心趁此机会杀掉刘邦。可是项羽讲义气,不忍心下毒手。此刻范增非常着急,连忙抽身离席把项羽的堂弟项庄找来,面授机宜,要他到宴会上去敬酒,以舞剑助乐为名,趁机刺杀刘邦。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部下的猛将樊哙的阻拦、救护,刘邦才得以脱身逃走,保全性命。鸿门宴暗杀阴谋未遂,范增勃然大怒,拨出所佩宝剑,劈碎刘邦赠给他的一双玉斗(玉制的酒器),明斥项庄暗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向项羽请和。项羽欲同意,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刘邦手下谋士陈平施离间计,令项羽以为范增勾结汉军,从而削其兵权,范增大怒而告老回乡,项羽同意了。范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饵。”未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就因背疽发作而死在路上。

范增死后两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军击败,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不久,项羽逃到和县乌江,自刎而死。刘邦以“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汉朝。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后人有诗曰:“君王不解据南阳,亚父徒夸计策长。毕竟亡秦安用楚,区区犹劝立怀王。”

吕蒙虚心好学传美名

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带着小吕蒙和他的姐姐,省吃俭用,艰难度日。为了改变穷困的境遇,十五六岁的吕蒙就投身军营,开始了戎马生涯。

几年的金戈铁马,出生入死,刚猛骁勇的吕蒙升任横野中郎将,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应该说,到这地步,吕蒙应当如愿以偿,心满意足了。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使他猛然惊醒。

吕蒙从小没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凡禀报军情都要叫人代笔。这天孙权急着催要一份关于吕蒙防区的军务情况报告,恰巧代笔的刘文章回家奔丧去了,一时又找不到会写文章的人,急得吕蒙团团乱转,最后只好亲自骑马,日夜兼程赶到建业,当面去向孙权做口头汇报。孙权一看风尘仆仆的吕蒙,大吃一惊,以为前线出了什么大事,直到问清缘由,不觉又气又好笑,当场就开导他:“你现在身居要职,光会指挥打仗是不够的,还应当好好读书,增长学问才是。”

“军务如此繁忙,哪有时间做学问?”吕蒙不以为然,脱口应道。

“军务繁忙?难道说你比我还忙?”孙权转身,面向众将官,“孔子曰:‘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曹孟德不也自称老而好学?汉光武帝刘秀还手不释卷呢。你们年纪轻轻,为什么不能上进?”说着他又转向吕蒙,“就说今天的事吧,如果你会写文章,还用得着丢下防务,大老远从前线跑回来吗?”

孙权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吕蒙,他在离开建业之时,搜集了《左传》、《国语》、《史记》、《孙子兵法》等许多书,全带回了军营。从此他把战场上的拼命劲又用到读书上,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屯兵驻防,只要得一点空闲工夫,就坐下来读书,连平常骑在马上,也要反复默背章句。几年下来,吕蒙的才干大有长进。

一天,东吴大谋士鲁肃来拜访吕蒙。鲁肃以为吕蒙只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于是便在酒筵上大谈天下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料吕蒙谈笑风生,居然旁征博引,一口气提出了五条对付蜀汉的计策。听得鲁肃目瞪口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兴奋地称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弟如此才识,已不是当年吴下的小阿蒙了。”

吕蒙为东吴收复荆州、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虽居高官显位,仍虚心好学,在将星灿烂的三国时代,也称得上是文佐武功的楷模。

宋代苏轼认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志是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为去实现这一目的的心理过程。吕蒙年近而立之年开始识字读书,其间艰辛可想而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就不能在戎马生涯中从识字开始,进而短短数年竟饱读诗史,令人刮目相看。可见意志的坚忍性就体现在,善于久长地坚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宁死不肯说违心话的高允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硅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

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一来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能救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军法如山,大义灭亲

传说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初夏,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来到崇武沿海一带抗倭。这天深夜,戚继光带着两个随从,踏着月光出城巡视,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从海滩那边传来凄惨的哭声。戚继光赶过来一看,只见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大爷捶胸顿足痛哭着,旁边一个守城士兵好言劝慰。那个士兵一间戚继光,马上站起来行礼,将情况一一禀告。

原来这个老大爷的亲人几乎全被倭寇杀害了,只剩一个孙女。谁知祸不单行,这天半夜,家中突然闯进一个蒙脸人,将他的孙女奸淫了,孙女羞愧难当,跑出家门,跳海自尽了。老大爷和守城士兵赶到海边时,他孙女早已被冲到外海去了。

戚继光劝住老大爷,问他认不认得这个蒙脸人。老大爷说,这人左边眼眉间有一道显眼的伤疤,长得五大三粗,戚继光一听,不由一怔。他搀扶着老大爷,让他先跟他们回营,待调查清楚后再处置。

到了营中,几个当地百姓已将蒙脸人逮住送来了。戚继光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正是亲侄儿戚安顺。他气得面如紫茄,喝令立即推出斩首示众。

戚安顺慌忙跪下,声泪俱下地哭求道:“叔父呀,我知错了,就饶我这一次吧!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当年倭寇奸细要暗杀叔父,我挺身而出,左眼边挨了一刀,面容被毁,以致至今娶亲无望,才去干那……”

“住嘴!即使娶亲无望,你也不能干出这伤天害理的事!”戚继光厉声斥道。

“你对我委实有救命之情,况且你我有叔侄之亲,但这都是私情。现在你奸淫少女,害死人命,这可是触犯众怒的公事呀,是国法军纪家规所不容的!你今日是自作自受。”

戚继光说着,向手下人喊道:“来人,端一碗酒过来。”于是,一个士兵送来了一碗酒。

戚继光端着这碗酒,对戚安顺说:“侄儿,你的救命之恩叔父是不会忘记的。今日即将永别,就喝下叔父答谢你的这碗酒吧!”

戚安顺深知叔父一向秉公执法,自己今日死罪难逃,便接酒一饮而尽。随后,他就被推出斩首。戚继光命人把他的首级悬挂在城楼上示众三天,以儆效尤。

从此以后,将士们都知道戚继光严于执法,军令如山,公私分明,都不敢做违犯军纪国法的事。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他同所有的亡国之君一样,残暴,昏庸,淫荡,不顾百姓死活,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重用佞臣虢石甫。朝中大臣、褒国国君褒珦的劝谏之言非但不听,还将褒珦下狱治罪。褒国为了营救褒珦,遂进献美女褒姒,以赎其罪。幽王见了褒姒,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甫,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赶来救驾。虢石甫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甫千金。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敢于坚持真理的人

在新泽西州一家大公司里,有一个名叫布恩的男子,他是这家大家公司的老板,由于事务繁忙,自己一个人无法应付过来,为此他决定招聘一个助理,但限男性。

经过轮番筛选,一少部分人进入了决赛阶段,布恩称决赛主要是考察应聘者的勇气和忠诚度。进入了决赛阶段的一批人被安排在公司接待室里,由布恩一个接一个叫进他的办公室里面试。

第一个男士被叫进布恩的办公室里,他信心百倍地接受考察。布恩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推开房间一看,屋内地板上到处是碎玻璃碴,尖锐锋利,让人望而却步。“脱下你的鞋,从房间的这边走到那边,把那边桌上的表格填好后交给我!”布恩说。这位男士毫不犹豫地脱了鞋,忍受着疼痛从碎玻璃碴上面踩过去,当他把表格交到布恩先生手中时,他的双脚已满是鲜血。然而,布恩看也没有多看他一眼,只对他说:“回去等候通知吧。”

第二个男士被布恩带到了另一间锁着的门前说:“里面有一张表格,你去把它拿出来,填好表格后交给我。”

这位男士推了推门,发现门是锁着的,就问布恩没有没门钥匙。布恩说:“用你的脑袋把门撞开!”这位男士心想老板要考察的是勇气,绝不能在老板面前表现出自己很软弱样子,于是,他不用多想就用头撞门,直到撞得头破血流,门才被撞开。然而,他得到的依然只是一句“回去等候我的通知吧”。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应聘者都接受了布恩的考察,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录用答复。

当最后一名应聘者被叫到布恩办公室时,他被带到一个房门前,房间里坐着一个看上去一病怏怏的老太太。布恩对他说:“去把那个坐在椅子上老太太打倒在地,然后把她手中的表格拿到,填好后交给我。”

“你疯了吗?为了一张表格,竟让我把老太太打倒在地!”

“我是老板,这是命令!”

“这样的命令毫无道理,我做不到,这份工作我宁可不要了!”

布恩什么也没有说,又先后把这名应聘者带到有碎玻璃的房间前和紧锁着的房门前,让他做其他应聘者之前做过的事,但他的要求都遭到了这名应聘者的严厉拒绝。最后,这名应聘者非常气愤,准备立即离开这里。这时,布恩先生极力挽留他,并向众人宣布,这名应聘者通过了考核,他被公司正式录用了。

那些伤痕累累的应聘者就非常不服气:“他什么身上一点伤也没有,算什么勇士啊!”

布恩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是敢于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听老板的话。你们所表现出来的,既不是真正的勇气,也不是真正的忠诚,而是愚忠!我要的,不是愚昧地只忠于我的人,我要的是敢于坚持真理的人!”

敬业是员工的基本素养

齐勃瓦出生在美国下乡的一个小村子里,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齐勃瓦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建筑工。他一边积极努力地工作,一边学习各种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结果他从一个建筑工一步步升任为技师、部门主管、建筑公司经理、布拉得钢铁厂厂长、钢铁公司董事长。

有一年,当时控制着美国铁路命脉的大财团摩根提出了与卡内基联合经营钢铁厂的要求,并声称如果卡内基拒绝,他就找当时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贝斯列赫姆联合,这样一来,卡内基肯定就会处于弱势地位了。

卡内基有些不知所措了,于是就派齐勃瓦去按一份清单上的条件去与摩根谈联合的事宜。齐瓦勃看过清单后,对卡内基说:“如果按这些条件去谈,摩根肯定乐于接受,但你将损失一大笔钱。看来你对这件事没我调查得详细。”

经过分析,卡内基承认自己过高估计了摩根。卡内基便全权委托齐瓦勃与摩根谈判,并取得了对卡内基有绝对优势的联合条件。

摩根感到自己吃了亏,就对齐瓦勃说:“既然这样,那就请卡内基明天到我办公室来签字吧。”

然而,最后却是从未到过别人办公室的高傲的摩根去了卡内基的办公室签署了协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