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勉·惩忿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姚勉·惩忿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褊纵斯躁,躁发斯暴。心为气使,奚以学道。粗厉猛起,颠风震霆。孰若凝湛,山峙渊渟。颜怒不迁,曾出辞气。有容乃大,有忍乃济(11)。汝不惩忿,亏中败和(12)。去道日远,人如汝何。

【注释】

①惩忿:戒止愤怒。

②褊(bian):原意为衣服狭小,引申为狭隘。《新书·道术》:“包众容易谓之裕,反裕为褊。”斯:则。

③奚:何。

④粗厉:形容声音高急壮猛。猛起:谓声音武猛发起。

⑤颠风:狂风。震霆:劈雷。

⑥凝湛:沉着冷静。

⑦渟(ting):水积聚而不流通。

⑧颜:指颜渊(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⑨曾:指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辞气:言辞气度。《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正义》注:“此道,谓礼也。动容貌,能济济跄跄,则人不敢暴慢之;正颜色,能矜庄严栗,则人不敢欺诈之;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戾之言,入于耳。”

⑩容:容纳。指度量大,能容人。《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11)济:成功。《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

(12)中:儒家伦理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指人的情感没被激发时不喜不怒、无哀无乐、无所偏倚的心境。西汉董仲舒认为“中”为已发之情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后世的儒者把“中”解释为情“发而中节”。和:儒家伦理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感情被激发后仍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

【译文】

狭隘放纵就急躁,急躁发作就是狂暴。心被意气所支使,凭什么学道?声音高急壮猛、武猛发起,像狂风像霹雳。哪里赶得上沉着冷静,像山一样峙立,像深潭里的水一样平静?颜渊发怒不迁怒于人,曾子平心静气地说话。有所包容才是伟大的品德,有所忍耐才能办成事。你不控制愤怒,有损于中和之道。离道一天比一天远,人们对你有什么办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