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二十·面部如命,气色如运》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二十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原文】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1),小运亦当亨泰(2)。是故光焰(3)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4)与布葛(5)齐价。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注释】

(1)整齐:匀整。

(2)亨泰:顺畅。

(3)光焰:光辉,光芒,这里指气色。

(4)明光:指色彩明艳,质地柔润的丝织品。这里指人的本体。

(5)布葛:指粗糙的纺织品。

【译文】

如果说面部象征着人的大命,那么气色则表现着人的小运。大命是由先天生成,但仍应该与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运也应该一直保持顺利。所以如果光辉不能焕发出来,即使是珍珠和宝玉,也和碎砖烂瓦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色彩不能呈现出来,即使是绫罗和锦绣,也和粗布糙葛没有什么两样。大命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祸福,小运也能够决定一个人几个月的吉凶。

【解读】

古人认为,看面部气色能预知人的命运,判断吉凶。气是根本,色是表象。气盛则色佳,气衰则色悴。人的气色旺,面部必有光泽,生命力强盛,做什么事都会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活力,一种不折不挠的闯劲。反之,气色衰弱,面部必暗淡无光,不仅给人以颓废的感觉,还会使自己丧失进取心,整天碌碌无为,其命运自然不好。历史上不乏有一些人满怀壮志,积极进取,但终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例子,于是,古人称之为命运。作者认为智慧福泽应当比例均衡,不宜失调。如果失调,则智者往往早夭,富者往往庸愚;小运流年如应顺和同泰,方才是好,反之,不是早夭,就是难当富贵,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典例阐幽

忽闻虎啸,面无惧色

三国时曹魏后期,有7个情趣相投的朋友,经常宴饮于洛阳郊外的竹林之中,吟风弄月,诗酒唱酬,娓娓清谈,优哉游哉,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从小就喜欢动脑筋,反应特别快,既聪敏又精明。王戎七岁时,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在道旁玩耍,看到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头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答曰:“这株李树长在路边,还有那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摘过来一尝,果然如此。还有一次,魏明帝得到一只地方进贡来的东北猛虎。这只老虎威风凛凛、凶猛异常。魏明帝自己观赏够了,就让人把老虎木笼放到皇宫前的广场上,供大家观赏,让京都的百姓也开开眼界。果然,京城沸沸扬扬,人们都想亲眼看一看这只活生生的猛虎,纷纷来到广场,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七岁的王戎也夹在人群之间看热闹,因为个子矮,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竟钻到了栅栏前。

人们都知道老虎的凶猛异常,个个谈虎色变,而却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困在笼中的百兽之王,且不时地有人指指点点,没有丝毫的畏惧之感。突然猛虎兽性大发,前肢攀在栅栏上,张开血盆大口咆哮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吼叫声,震动屋宇,响彻广场,而围观者毫无思想准备,被吓得心惊胆战。身体强壮的转头就跑;年老体衰者跑不及就扑到在地,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见这阵势,都惊叫着随大人跑开了。这时,空旷的广场上,只有一个小孩仍然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盯着栅栏里的猛虎看,没有一点恐惧之色,他就是王戎。

魏明帝远远地从城楼上看得真真切切,感到十分的惊奇,便派随从的官员去问王戎,他为什么如此的大胆。

一个官员来到王戎身边,很和气地问道:“老虎这么凶猛,吼声这么吓人,连大人们都吓跑了,你怎么不怕呀?”

王戎从容地答道:“老虎是很凶猛,但它已经被关在笼子里,有什么可怕的呢?”

官员又问:“为什么大人被吓跑了呢?”

王戎回答说:“老虎是兽中之王,人们听老虎吃人的故事听多了,因此,老虎一吼,也来不及考虑,只顾着逃跑了。”

王戎的分析合乎情理。他小小年纪就这么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而且头脑清晰,不畏惧表面强大的事物,实在是难能可贵。

自夸英雄,骄兵必败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会合,但刘备于途中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荆州,于是刘备又与孙权大将周瑜夹攻曹仁,命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路。待刘备取得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关羽被推为元勋,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这期间襄阳实为曹操势力范围,由乐进驻守,所以关羽驻于江北。刘备平定蜀地后,以关羽总督荆州事,授权掌管荆州地区刘备控制的部分,包括荆州南部四郡和从东吴借来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关羽事实上镇守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回荆州。刘备却说:“当得到凉州时,便会把荆州交还。”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鲁肃索要荆州。孙刘两方的将领在阵前“单刀会”,据理相争,最终不欢而散。孙权命吕蒙准备进攻荆州南部,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时关羽号称有三万人马,自选五千精锐准备从上游渡河,吴将甘宁率领一千人前往驻守,关羽得知后就没有过河,在河对岸扎营,这个地方后来称为“关羽濑”。此时,曹操进取汉中的张鲁,刘备便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但双方关系已趋恶化。孙权仇视刘备、关羽君臣。

建安二十四年(219),蜀将关羽镇守荆州,武将吕蒙求见孙权,建议乘关羽和曹操作战围樊城的时候,偷袭荆州。这个建议正合孙权之意,立即委以重任。可是,吕蒙发现关羽的警惕性很高,荆州军马整齐,沿江又有烽火台警戒,传递军情,很难正面攻破。正在苦思偷袭荆州之计,陆逊来访,教给吕蒙一条诈病之计。陆逊说:“关羽自持英雄,无人能敌。唯一惧怕的就是将军你了。将军乘此机会假装有病,解去军职,把陆口的军事任务交给别人,又使接替你职务的人大赞关羽英武,使关羽骄傲轻敌。那么,关羽就会把防守荆州的兵调去攻打樊城。假如荆州没有防备,只需一支军队,出奇制胜偷袭荆州,便可以重新掌握荆州了。”吕蒙大喜说:“妙计啊!”

后来,吕蒙果然诈病,回到建业休息并推荐陆逊代他守陆口。关羽得到消息,知道吕蒙病重,已调离陆口,新来的陆逊又名不见经传,遂有了轻敌之心。这时,他还收到了陆逊送来的礼物和一封措辞卑谨的信函。信中说:“将军您在樊城一战中,把曹将于禁俘虏过来,水淹七军,远近赞叹,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就是晋文公大胜楚军的英勇,韩信大败楚兵的谋略,也远不及您老人家……这次曹操大败,我们听了也很高兴。我是一介书生,才疏学浅,不能胜任大事。幸喜同将军这样有威有德的人为邻,今后要靠将军多加关照。但是,曹操这个人很是狡猾,不会甘心失败,恐怕会增调援兵,以求一逞野心。虽说曹军师老,还是很强悍的。况且战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轻敌的观念。所以古人用兵,胜利之后就应更加警觉。希望将军您多方面考虑计划,以获全胜。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能力担任现职,幸好有您老人家这样强大的邻居,愿意把我想到的贡献给将军,虽然不一定合适,亦可以作为参考,希望将军能多加指教!”

关羽看后,仰面大笑,命左右收下礼物,打发使者回去,他觉得这个年轻书生人不错,用不着防范,于是,他下令把原来防备东吴的军队陆续调往樊城前线。就在这时,曹操听了司马懿之计派使者来到东吴,要孙权夹击关羽。孙权早已决定要袭取荆州,所以马上复信,表示同意。这样,原来的孙刘联盟抗曹,一下子变成了曹孙破刘,形势急转直下。孙权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各路兵马,袭击关羽后方。

吕蒙到了浔阳,命士兵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扮作商人,借避风为名,潜入烽火台,攻取了荆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关羽才知道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为了重振军威,他带着日益减少的人马准备南下收复江陵。但是,在吕蒙陆逊的分化瓦解下,他只能节节败退,最后只有困守麦城。在小城既得不到西川的消息,又盼不来援兵,他只好带着一部分士兵偷偷地从城北小路逃亡西川。但他哪里知道,吕蒙早已派兵埋伏在那里了,一阵鼓响,伏兵四起,关羽生擒被斩,荆州各郡县皆归东吴。

骄兵必败。关羽一世英雄败在了“骄”字上,关羽一生了得,注定要骄傲,曾温酒斩华雄,阵前诛颜良斩文丑如同儿戏,又过五关斩六将。而且还有单刀赴会,刮骨疗伤的英雄壮举。无论从何处看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就这么一位大英雄却在阴沟里翻了船。最后上了小儿陆逊的当,不但失了荆州,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官高说是运,功高不自居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宪宗元和时拜相,率兵讨平淮西割据吴元济,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后又以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死后赠太傅。

唐代后期,唐王朝一直陷于藩镇反叛的动乱之中。自安史之乱结束后,形成藩镇割据局势,到宪宗时,已延续了一百多年。宪宗即位后,先后派兵讨平了占据成都进行叛乱的刘辟和在镇江一带叛乱的李琦,并直接派出了节度使,改变了地方上拥立主帅的旧例。宪宗立志削平藩镇,而平定淮西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则是削藩成败的关键之战。彰义节度使领有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蔡州(今河南汝南)三州,原任节度使为吴少阳。元和九年(814),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未经奏报朝廷,便自领军务,并派兵四出抄掠。

第二年,宪宗削去元济官爵,并调集大军前去讨伐,因统帅不得力,战事进行得很不顺利。朝中大多少数人主张安抚,任命吴元济接任淮西节度使,但裴度认为淮西作乱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应该讨伐,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裴度的这一主张引起了割据势力的恐慌。他们暗中派人刺杀主张讨伐的大臣。在上朝的路上,大臣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也受了重伤。这一举动使大臣们非常害怕,他们纷纷请求唐宪宗罢兵,裴度却说:“如果不除掉淮西这个心腹大患,以后各个藩镇将会陆续作乱,天下就永远没有太平日子了。因此,为了朝廷的安危,这个毒瘤一定要铲除。”裴度的坚定态度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唐宪宗也同意裴度的主张,立即任命他为宰相,让他掌管讨伐的事宜。

经过连年的征伐,战事不利,兵饷运输也成了问题。这时,朝廷的一些大臣纷纷提出罢兵的主张。宪宗皇帝问裴度说:“爱卿你怎么看?”裴度说:“我们应该坚持到底,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吴元济现在正处在困境,必败无疑。我们屡屡讨伐失利,不是因为敌人强大,而是因为诸将不能齐心合力。”宪宗问:“那该怎么办呢?”裴度坚定地说:“臣准备去前线督战,誓与吴元济决一死战。”宪宗激动地说:“好!朕绝也不言和”。

出征的那天,宪宗亲自相送。到了通化门,宪宗皇帝解下自己腰间的通天御带,赐给裴度以示勉励。裴度泪别宪宗皇帝:“陛下,剿灭叛贼之日,正是臣回朝之时。如果不能消灭叛贼,臣誓不回朝!”

于是裴度亲赴前线,取消了中使监军制度,让将领们有权行动同时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裴度军法严肃,号令统一,将士们都奋勇争先,因此捷报连传。裴度也派使者入蔡州劝降,吴元济拒降。唐邓节度使李朔是西平王李晟的儿子,他英勇善战,裴度很是倚重他。

一天,裴度和李朔秘密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风雪之夜,李朔亲率人马,急行军来到了吴元济的重要营寨。当时,大雪漫天,严寒袭人,当地的守军毫无防备,都在围着火炉取暖。因而李朔的人马轻而易举地占据了这个营寨。他又率领身强体壮的士兵连夜出发,在大雪中行军七十余里,偷袭了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官军悄悄爬上城墙,杀死了守城的士兵,然后打开大门,又用同样的方法进入里城。李朔率兵来到吴元济的住处。吴元济正在酣睡被李朔活捉。这个决定性的胜利震惊了整个朝野。裴度当即来到蔡州城,废除了吴元济的苛捐杂税,宣布只杀少数带头叛乱的人,其余的人一概不咎。蔡州士兵有的被招降,有不愿当兵的,就准许他们回家为农。于是。蔡州的局面很快就安定了先来。

淮西之乱被平定之后,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很快都自动归附了朝廷。裴度后来又征讨了李师道收复了淄青十二州,基本上平息了藩镇之乱。平息藩镇之乱裴度自然是首功。大臣们纷纷赞美他,说他兴唐有功,功在社稷。裴度却从不居功,他说,仗是将士们打的,我何功之有?一次他对同僚说:“我这个人官升到现在的位置实属侥幸。比我有才能的人很多,而我只是运气好些罢了。”他奖掖后进,举荐了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来不推荐没有才能的亲友当官。

到了晚年,裴度想把玉带交还给皇上。当时宪宗已经不在了,在位的是文宗皇帝,裴度决定把御带还给文宗皇帝。他躺在病榻上口述奏章,“这件宫中的珍宝是先帝赐给我的。现在我行将就木,既不敢把它作为陪葬品带到地下,也不能把它放在家里以至于流落民间,所以我把它封好,归还给皇上。”

裴度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担任要职,三次为相,五次被排挤出朝廷,到太原、兴元、襄阳和东都洛阳去做节度使或留守等地方官。尽管如此,裴度的威望德业一直为世人所重,时人论将相皆推裴度为首。

为国奔波,十年一妾

晚清道光十三年秋天的一日,曾国藩在恩师欧阳凝址的牵线搭桥下,与一王姓女子打算结为秦晋之好。谁知曾家宾客齐聚,只等把新娘迎娶进门时,新娘子那边就是不肯上轿。原来欧阳老师当初去王姓人家说亲时,对曾国藩说了很多溢美之词,可后来曾国藩几次参考皆不中,家道又一般,王家看不出曾国藩有什么前程似锦的苗头,渐渐有了退婚之意。

史料版着文说:时近中午,只见一顶空花轿打转,不要说曾家是怎样的无脸见人,做媒的欧阳先生更是又恼又羞,无地自容。忽然,情急之中的欧阳先生心生一计,把曾国藩叫到一边,细细地说:“事到这步田地,只怪老朽有眼无珠。今日嘉宾满座,空闹一场花了银子不说,亦不吉利,老朽有一女,只是长得不雅,你若不嫌,即刻发人接来成亲即可”。曾国藩平日听说欧阳先生的长女名秉钰,知书识礼,只因小时候患天花脸上长了一些麻斑点,虽年方十八,尚未许配,但到底什么模样他也没见过。此时,曾国藩未多加思索,当即表示:“承蒙先生不弃,学生受宠若惊。昔有梁鸿娶孟氏女,身粗貌陋,诸葛孔明聘黄氏女,肤黑发黄,然此二公皆成大名,安知我国藩娶欧阳女,他日就不成万古名哉!”这样,曾国藩便与欧阳氏拜了天地,入了洞房,做了恩师的乘龙女婿。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全家因母亲病故回老家守孝后,夫妻俩便聚少离多。欧阳夫人带领诸子女在乡下老家生活十余年。曾国藩也洁身自好,从未与女色有染,倒是欧阳夫人爱夫心切,以照顾生活起居为由,写信督促曾国藩另娶小妾。直到同治二年(1863),才随居曾国藩官邸。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因戎马倥偬,身边缺乏照应之人,他的手下几次给他找来年轻貌美的女子服侍他,都被他拒绝了,可是,当彭玉麟给他带来一个叫陈春燕女子时,他却欣然接受了。这并不是因为陈春燕长得美,而是因为曾国藩看中了她眉宇间的平和之气。

一天午后,曾国藩强打起精神批阅文书,忽然眼前一亮,顺势看了过去,彭玉麟带着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过来。笑盈盈地说:“涤丈,您看这个女子如何?”这以前,彭玉麟已经带来过三个女子,曾国藩都不满意,或嫌其粗俗、或嫌其丑陋。这陈春燕一进来,便给他一种说不出的好感,看其身材匀称,步履端庄,那一副羞答答的样子,既显得安详,又有几分迷人。

曾国藩轻轻地命令道:“把头抬起来。”陈春燕把头慢慢地抬起,觉得对面的老头眼光很锐利,又赶紧低下了头。曾国藩见她虽算不上美丽,却也五官端正,尤其眉眼之间那股平和之气很令人满意。曾国藩问道:“叫什么名字”回答道:“小女子名叫陈春燕。”嗓音清脆洪亮,曾国藩很是舒服。又问道:“今年多大了?”陈春燕说:“二十二岁”。曾国藩说:“听你口音,像是湖北人。”“小女子家住湖北咸宁。”陈春燕大大方方,口齿清晰,完全不像以前那几个,要么是吓得手足失措,要么是扭扭捏捏,半天答不出一句话。曾国藩心里甚是欢喜。

曾国藩又问:“家里还有那些人?”

陈春燕答道:“有母亲、哥哥、嫂子和一个小妹妹。”

曾国藩问:“父亲呢?”

陈春燕悲伤地答道:“父亲前几年病故了。”

这些曾国藩都看在眼里,心想:“是个有孝心的女子。”

曾国藩又问:“你父亲生前是做什么事?”

陈春燕说:“是个穷困的读书人,以教书糊口。”

听说是读书人的女儿,曾国藩更是高兴说:“那你认得字吗?”

陈春燕说:“小女子也稍稍识得几个字。”

曾国藩说:“雪琴,谢谢你了!”

彭玉麟欢喜的说:“涤丈您收下了!”彭玉麟也如释重负说:“明天我带大家来向涤丈讨喜酒喝。”曾国藩叫住彭玉麟说:“慢着!慢着!百日国制未满吧?”彭玉麟笑着说:“今天刚好百日,您老人家放心让陈春燕侍候吧!”曾国藩伸出指头算了一下,便将陈春燕留下了。

陈春燕跟曾国藩只生活了一年多便因病去世了,未留下子女。曾国藩特书写了一副挽联以示纪念。联曰:“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陈春燕死后,曾国藩再也没纳过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