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儿女饿死犹念众生
那时在我国的唐代,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胸怀壮志,却苦于生不逢时,因此穷困潦倒,寄人篱下,最终竟连一家人的吃饭也成了大问题。
有一年冬天,诗人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往东赶往奉先。当时,草木凋零,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他的手指都冻僵了,就连衣带断了也打不了结。
杜甫一口气走了60多里,才赶到骊山脚下,这时,天色微明,他借着细微的晨光,看见骊山崖谷里大雾迷蒙,山顶的温泉宫水气蒸腾。
杜甫的思绪万端,心潮澎湃,眼前就呈现出了两幅画面: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反复吟诵着,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渭水的官渡口。他归心似箭,三步并作两步,很快就赶到了奉先。
一进家门他就听见妻子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邻居们也正为此伤心流泪呢!
作为父亲,杜甫怎能不感到悲痛和自责呢?他想自己好歹还是个八品的参军,享有一定的特权,可不纳租税,不服兵役。这样的家庭尚且饿死了人,那些更穷苦的、失业的和戍守边疆的人家就更可想而知了。
刹那间,沉重的烦恼压得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杜甫便毅然决然提起大笔,挥毫泼墨,把他从长安到奉先一路上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一首长诗,这就是杜甫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是一位大诗人,他不仅诗写得好,人品也很高尚。他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家喻户晓。他自己那么贫穷,儿女都饿死了,还心系他人,心系天下的“寒士”,这反映了他宽广的心胸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杜甫因此而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