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乌江亭》项羽悲剧的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血光闪过,铁槊折进江泥

——杜牧《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由喧腾激荡的乌江上溯两千一百余年,我们寻找一个悲剧的英雄,回眸一出英雄的悲剧。

公元前202年,三十一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沾满血污的铁槊插进苍黑的江泥,五员汉将将项羽魁梧的身躯,肢解成邀功请赏的资本。江心怒涛汹涌,伫立船头的乌骓马一声凄厉的长嘶,把所有的光荣都震落江中……

他曾经是一个胜利者,一个撼天动地的英雄。公元前210年,二十三岁的项羽就曾面对秦始皇东游会稽的车驾,发出过“彼可取而代之”的呐喊。此后,他率领八千子弟起兵江东,一路攻城掠地,斩将夺旗,以惊人的胆识和勇武在反秦斗争中建树了辉煌的业绩。当华屋连栋的阿房宫在烈火中坍塌焚毁,项羽沉醉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中。

然而,最终统一江山的却不是“匆匆一炬火咸阳”的人。极端的复仇意识,使项羽好斗嗜杀,凶悍暴戾。新安城下,被活活坑杀的20万秦军降卒排列成无声的兵马俑;咸阳城的冲天火光,使这座帝王之都遭受了空前的浩劫,而这种残忍的复仇意识所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天下多怨,百姓不附”。项羽的性格世界充满矛盾,一面是狂暴的匹夫之勇,一面又是愚蠢的妇人之仁。保守落后的地域乡土观念,也成为他霸业的羁绊,“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种狭隘意识的驱使下,他在自己的家乡彭城排开庆功的宴席。他无心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更无法冲破同乡好友的圈子,而老谋深算的刘邦正利用项羽的这一性格和观念的弱点,躬身纳士,广揽俊杰,抓住一切机会争夺项羽麾下的人才,分化项羽的阵营,从而形成了双方军事实力的逆转。

于是,一代枭雄注定走向末路穷途,沉重的名字注定要带着无可挽回的悔憾砸进史书。曾言“宁愿斗智,不愿斗勇”的刘邦,从垓下的四围唱响楚歌,向这位西楚霸王发动了心智和性格上的最后一次进攻,而当年曾效力于项羽帐下的韩信为了刘邦的一个封地的承诺设下十面埋伏,给刚愎自用的项羽划定了生命的死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乌江亭长为他划来一条延续生命的孤舟,他只把生存的机会给了他心爱的乌骓马。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惭愧和义不独生的执拗,使他拔剑削下那颗漆黑的头颅。一道血光闪过,殷红了一个历史的黄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