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昙《孙武》战争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战戟高悬美姬的头颅

——周昙《孙武》

孙武

周昙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行刑不避君王宪,一笑随刀八阵成。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如何识变,如何应变,如何制变,不仅决定着整体士气的涨落,更决定着一场战役的成败。高高在上的君命,固然具有不可冒犯的权威,但如果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时时都要受制于君命,就很可能损兵折将,惨遭失败。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在泓水发生大战,开战之初,宋军占尽天时地利的优势,大司马公孙固主张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拒不答应。楚军上岸后,公孙固又主张下令攻击,再次遭到宋襄公阻止。等到楚军全部部署就绪,宋军才发起攻击,结果战局已定,宋军大溃,宋襄公本人也伤股而死。

公孙固身为主帅,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犯颜直谏的勇气,倘若他坚持己见,绝不会有此惨败。与公孙固相比较,兵家孙武堪称高明,这位十八岁便以煌煌兵书投奔吴王的齐国人,在其兵法《计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此,唐代诗人兼军事理论家杜牧也深有同感,他说:“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孙武讲的“不可不察”,主要是指为人君者和为将帅者,因为他们负有身系万民的重大责任,是所谓“明主慎之,良将警之”。特别是领兵作战的将帅,更应认真分析形势,正确制定谋略,果断进行指挥,必要时,亦可“君命有所不受”(《孙子·九变》)。

孙武练兵斩吴姬的故事可视为这一重要军事思想的体现。彼时,这位兴冲冲的齐国青年刚刚怀揣《兵法》十三篇来到吴国。吴王阖闾对孙武的《兵法》很感兴趣,但又不知其真正带兵如何,于是便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同时令自己的两名宠姬作队长,组成一支姹紫嫣红的队伍,借以试探孙武的演兵能力。骄娇二气的宫女们显然没有把这位远来的齐国人放在眼里,尤其是阖闾的两位宠姬,仗着有君王在侧,更是肆无忌惮,只顾相互嬉笑。神圣的兵书不容亵渎,遍身罗绮的宫女虽不是披坚执锐的军人,但既然是在操演军阵,就应该严肃军纪。接下来的事情让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孙武竟然亲自操起执法的利斧,毫不顾忌地欲将两名不听军令的美姬处死。坐在看台的吴王见此情景,慌了手脚,忙为自己的爱姬求情,孙武却不为君命所囿,果决地下令行刑。“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无奈,一场玩笑断送的是两个美人的性命​‍‌‍​‍‌‍‌‍​‍​‍‌‍​‍‌‍​‍​‍‌‍​‍‌​‍​‍​‍‌‍​‍​‍​‍‌‍‌‍‌‍‌‍​‍‌‍​‍​​‍​‍​‍​‍​‍​‍​‍‌‍​‍‌‍​‍‌‍‌‍‌‍​。

美人的头颅高悬在战戟,鲜血滴在演兵场上,而此时,演兵场上的娇声笑语已化为齐整的口令,所有美女妃嫔在孙武的指挥下,开始诠释神圣的兵书。她们从某一层外延上注释了兵书的内涵:为将带兵“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君命有所不受”,如此兵家名言,如洪钟大吕,千年以后,依然响亮。

此次演兵之后,孙武在吴国受到重用,他与伍子胥一起,为吴国的开疆拓土立了了赫赫战功,他率六万吴兵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五战五捷,最终攻入楚国郢都,此后,他又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而他的《兵法》十三篇在攻城拔寨的过程中,也令各路诸侯闻之丧胆。尽管孙武在夫差冤杀伍子胥后,就从吴国消失,从诸侯纷争的战场上消失,但其充满智慧的《孙子兵法》却从此被后世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当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十三篇沿用至今的兵法,在第一支竹简上,曾飞溅过两位美人的鲜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