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考问题为最大的乐趣》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作者:梁漱溟 栏目:梁漱溟诗集 2020-11-17 14:41:36

以思考问题为最大的乐趣

梁先生语录:

我本来无学问,只是有思想;而思想之来,实来自我的问题,来自我的认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而宋代程颐说:“学者须要会疑。”与程颐同时代的陆九渊则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无不在强调学习中思考问题的重要性。荀况有个妙喻,他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也就是说,不断思考,才能让“文学”之玉变得圆润通透。

所以说,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不至于变成纯粹的“吃书”或是“啃书”的书呆子。更为贴切地说,这样的学习方式,终将会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思想的附庸。而对于学习者本人来说,看似读了很多书,有很多学问,懂得很多,然而终究不过是别人思想的散播者与宣扬者,难以有自家的判别,更无法推陈出新,悟出自己的东西来。如此一来,学问不就成了智商的脂肪了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学习中,我们只需要思考,甚至可以无所不想,无所不疑,不需要了解甚至是熟知别人的思想。相反,我们不仅要学习先人、哲人、伟人的思想,借鉴他们的观点,还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质疑他们,甚至可以颠覆他们的观点。若是能成立,那便是我们自己的收获,也可能是学习中最大的收获。牛顿曾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上的缘故。”现实中的我们要在学问上“得要”,有自家的建树,就须得如牛顿一样。一句话,既要学习,要借鉴,又要思考。

要知道,问题是我们探索真知,获得灵感的灯塔。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索,去寻求,我们才能有新的、不为人知的发现。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思考,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看似学懂了某个知识点,但是做题的时候还是不会做呢?其不善于思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总而言之,不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可能成为别人思想的附庸者,也难以突破自我,超越别人。因此,人生于世,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既要学习,也要思考。二者紧密结合,才能铸就成功的自己。

据说沈括上山看桃花,每当想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时,沈括的眉头便会凝成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了解真相,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伙伴上山去探个究竟。等到了山上,沈括才发现,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这时,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正因为沈括爱学习,爱思考问题,并且有着一股执着的求证精神,所以他后来写成了广为人知的《梦溪笔谈》。

可以说,梁先生一生的成就也深深得益于他的问题,他的思考。他一生自学成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终成一代文化大师。然而,他反复强调的自己生来愚钝,天资不高。但是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爱思考问题,“爱静中思维”,甚至以思考问题为最大的乐趣。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一生的思想宽宏广阔。

众所周知,在梁先生的人生中,其思想曾发生过三大变化。第一时期,因受父亲的影响,他的思想倾向于现实主义,表现为功利主义;第二时期,梁先生从出世思想归入佛家,这时候一心想出家做和尚;第三时期由佛家思想转入儒家思想。用梁先生自己的话来说,“第一个时期可谓是西洋的思想。第二个时期可谓为印度的思想,第三个时期可谓为中国的思想。仿佛世界文化中三个流派,皆在我脑海中巡回了一次。”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切都大大得益于梁先生的思考。据说,因为思考问题,梁先生经常失眠。脑子一开动起来,就很难刹住车。后来到北大教书,因为失眠,他还向学校提出过辞职。每隔一段时间,梁先生便会躲起来安静思考、潜心推究。正因为如此,所以梁先生的学问既有对别人的借鉴与参考,更有自己的判别与特色。

可见,学习中,只有爱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真正受益,而所得的学问才算是真正的学问,才有受用。这不也正是梁先生的学习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吗?所以说,人生于世,我们要惜时如金,勤奋学习,但是也要注重学习的方法,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并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学而有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