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结婚为对
梁先生语录:
宗教家,除少数外,都是禁欲的。不过,未必都能看到这高明深厚处。为顺遂生理之自然要求及为人类传续计,当然以结婚为对吧。
假如社会是个有机体,那么,家庭便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社会的混乱是难以想象的。而要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便需要以婚姻为起点。生活中,一个家庭成立的标志就是男女之间建立婚姻关系。当然,在走向婚姻的殿堂之前,通常还可能有一个恋爱的过程。
可以说,爱情是文学上经久不衰的主题,也是人们百谈不厌的话题。人生中,几乎人人都会有一场爱情,就算是一个出了家的人,可能也曾有过一番“看破红尘”的惊心动魄的经历。而人世间的爱情,要么是平平淡淡的,要么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要么被风吹散在了记忆里,要么携手共度一生,不离不弃。总之,爱情的发展方向,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无果的,二是修成正果。
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梁先生则从人类的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当“以结婚为对”。
可见,不论是从个人的人生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的角度看,人最终都应当走向婚姻的殿堂,这才是“人间正道”。可能因爱情而来,可能无关爱情,只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它所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再有,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哪个角度看,人生都当“以结婚为对”。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人生中,要获得真情,有一条必经之道,那就是婚姻。有人说,世间唯情字难写。的确,世上真情有许多,最普遍的莫过于亲情、友情、爱情。几乎所有的情谊都囊括其中。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即便是独身,一生中,我们也会收获许多人间真情,比如亲朋好友的深情厚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照常理来讲,若是没有婚姻,我们的人生将会缺失很多的角色,与此同时,会错过很多人间真情,无法完整地体味人生的真味。比如,一般说来,一辈子独身,不结婚,就不会为人父母,就体味不到生养子女的快乐,而老来时,所谓的“天伦之乐”也不过是“独乐乐”了。这就再次证明,人生当“以结婚为对”。
梁先生早年信奉菩提,并发誓一生食素、终身不娶。但是梁父自杀后,他自咎不孝,痛悔道:“呜呼!痛已!儿子之罪,罪弥天地已!”再加上曾路过湖南时看到军阀烧杀掳掠、荼毒生灵的悲惨情状,1921年5月,梁先生走出释家,转入儒家,由一个虔诚的佛徒变成一个虔诚的儒者。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但是梁先生说,他之娶妻实出于好德而非好色。在他看来,自己寻求婚姻是出于一种严格的道德责任。
婚后,妻子黄靖贤为梁先生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均先后夭折,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培宽、培恕。自此,梁先生便有了一个家。尽管梁先生一生以思考和社会运动为重,但是,他还是认为,妻子在时,自己才有一个家,才有一个完整的家。
1934年,黄靖贤因病在山东邹平去世。她死后,梁先生充满深情地回忆道:“我自得靖贤,又生了两个孩子,所谓人伦室家之乐,家人父子之亲,颇认识这味道。”且哀痛道:“现在靖贤一死,家像是破了,骤失所亲爱相依的人,呜呼!我怎能不痛呀!我怎能不痛呀!”
妻子在时,为梁先生生儿育女,勤俭持家,不论他思考什么,走到哪里,他终究有一个家,妻子一死,他便觉得无家可归,说家在友人中。试问,若是梁先生坚持自己最初的意志,一生不娶,一生漂泊无依,他何得天伦之乐?何得家?而家庭之真情又从何而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人生中,我们也当“以婚姻为对”。在这个速食爱情盛行的年代,我们切莫因为对爱情失去信心,连带也对婚姻失去信心。当然,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可能要以理想中的美妙爱情为开端,但是,若是没有爱情,也不必因此而轻视婚姻,忽略婚姻。要知道,人生在世,众多真情的得来,都是因婚姻这一环而有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