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别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金、元、明别集

1.《元遗山先生全集》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唐朝诗人元结后裔。青少年时代曾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蒙古军队南下,他流亡到了河南。三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南阳及内乡的县令,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蒙古灭金后,被羁于山东聊城,和北方人民共同遭受到空前的灾难,诗人义愤填膺,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后回故乡从事着述,再未出仕。

《元遗山先生集》共40卷,收录元好问诗1360余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元好问的诗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金元时期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元军的残暴行径,沉痛悲歌,感染力极强,具有诗史的意义,是杜甫之后又一现实主义的高峰。如:“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单骑驱人动数千”,“更教何处过明年”(《续小娘歌》其三)等。元好问的述怀、咏物诗,雄浑开阔,多悲愤之气。写景诗构思新奇,描绘生动,气势宏大。

元好问诗学杜甫,讲究真实情感。七古、七律的成就最高,七律尤见工力。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纯朴自然、反对人为雕琢的态度。

元好问的词现存370余首,艺术上取法苏轼、辛弃疾,内容极为丰富,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被誉为“集两宋之大成者”,代表作有《木兰花慢·游三台》、《水龙吟·水调歌头》等。

2.《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历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等。厌恶仕途险恶,遂弃官归隐,屡召不赴。后因救灾受职,劳累死于任上。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录了张养浩小令161首,套数2首。作品大多为辞官归隐时所作。张养浩的散曲可分为三类:一是揭露官场险恶和世态炎凉,感情沉痛,描写深刻,如《朱履曲》:“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归来时威风不见。”二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归隐后的轻松自如,如《中吕·朝天曲》:“挂冠,弃官,偷走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三是同情人民疾苦,代表作为《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了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会现实。

张养浩的散曲格调高远,感情诚挚纯朴,文字平白流畅。作品在元散曲中独具特色,也是元代少数有散曲别集传世的作家之一。

3.《铁崖先生古乐府》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元末诗坛领袖,其诗被称为“铁崖体”。

《铁崖先生古乐府》10卷,由杨维桢门人吴复编撰,收录了杨维桢古诗、杂诗共409首。吴复对这些诗大多进行了评注。杨维桢的古乐府较为有名。语言与格调介于卢仝、李贺之间,但流于奇诡怪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说:“其高者或突过古人,其下者亦多堕入魔趣。故文采照映一时,而弹射者亦复四起。”

4.《宋文宪全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宋濂被明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问渊博,擅长散文,文章宗法唐、宋,曲折畅达,雍容浑穆,以辞达、明道、养气为宗旨,被称为明代第一大家。

宋濂着述版本较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收文900余篇,系宋濂自己编撰,由其子宋燧缮录,《四部丛刊》据此刻本影印。较完备的版本是嘉靖刻本,严荣编辑的《宋文宪全集》,共53卷,收录文章1400余篇。宋濂的传记散文成就较高,用笔细腻而简练,善于利用一些具体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突出细节,如《记李歌》、《秦士录》、《王冕传》等。

5.《诚意伯文集》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因受排挤辞官归隐,应朱元璋征召,成为明开国功臣。曾被封为诚意伯,后被朱元璋毒害。

刘基的着作主要有《覆瓿集》,收录写于元朝末期的诗文;《犁眉公集》,是晚年所作诗文的汇集;《写情集》,是词作专集;《郁离子》,是寓言专集;另外还有《春秋明经》。《诚意伯文集》20卷,系后人更定次序,重新编定的文集,除《写情集》、《郁离子》外共计收文220篇、诗1100余首。刘基诗文兼长,文章俊逸豪迈。明史称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诗包罗古今各体,沉郁顿挫,自成一家,风格上类似于杜甫韩愈。沈德潜推他为一代之冠。《郁离子》写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元末时期,用寓言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创造性的进步思想。

6.《高青丘集》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因坚辞户部侍郎一职,朱元璋认为他不合作,借故腰斩于南京。

《高青丘集》系徐澄宇、沈北宗以清雍正年间金坛辑注的《高青丘诗集注》为底本,再校以他本而成,是目前最完备的版本。高启最早的着作是他生前自订的《缶鸣集》,共12卷,收录诗歌900余首,由他的内侄周立于永乐元年印行。金坛辑注的《高青丘诗集注》,被认为是较完备的本子,收集许多佚书并附录作者本传、图赞、年谱、时人的哀诔、祭文和后人对他的诗评、杂记,书后有补遗《扣舷集》、附录《凫藻集》等。

高启的诗歌摹拟百家,众体兼长,虽有拟古倾向,但才情丰富,不满现实,诗中颇多寄托,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表现出对农民的同情关心,如《养蚕词》、《采茶词》等。艺术成就最高和最有特色个性的作品是他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如《醉歌赠宋仲温》、《清明呈馆中诸公》等。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四杰”。

7.《空同集》

李梦阳(1472—1527),“前七子”之一。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为人刚毅正直,因同权贵、宦官作对,以至屡次下狱,最终被罢黜。

《空同集》共66卷。李梦阳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对打击“台阁体”和“八股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坚持“刻意古节”,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走向了盲目尊古的道路,最终导致了剽窃模拟。他的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作品以乐府和古诗居多,其中也有不少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玄明宫行》则刻画了宦官的穷奢极欲。

8.《弇州山人四部稿》

王世贞(1528—1590),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后七子”领袖之一。幼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为官正直,曾触忤权臣杨继盛等。后官至刑部尚书,病逝乡里。

《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弇山堂别集》100卷,《画苑》10卷,《王氏书苑》10卷。《弇州山人四部稿》和《续稿》均按赋部、诗部、文部、说部四部分类。王世贞工诗能词,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他作诗自《诗经》至汉魏晋南北朝乐府、李杜诗无不模拟,但他的高明在于往往用古词、古调写时事,现实感较为强烈。他写了不少感时伤世的政治诗,如《钧州变》揭露贵族藩王的荒淫残暴,《袁江流铃山岗当庐江小吏行》谴责了严嵩父子的“负国”和横行不法,《正德宫词》讽谕明武宗沉湎酒色。王世贞的律诗和七绝很有成就,某些不刻意仿古的诗很有才思。

王世贞的戏曲、散文都较有成就。曲论收录在《艺苑卮言》的附录中。王世贞认为,戏曲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能否“动人”。传奇戏曲《鸣凤记》据传作者为王世贞。此剧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贿赂、祸国殃民的罪行,赞扬了杨继盛等人与权奸誓死斗争的精神。人物纷繁,形象鲜明,但结构较为松散,人物也缺乏性格特征。

9.《震川先生全集》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少年即有文名,中举后,二十余年屡试不第,遂聚徒读书论道,年六十始中进士。

《震川先生全集》共40卷,其中正集30卷,别集10卷,收录散文774篇、诗歌113首。归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他反对模仿秦汉古文的前后七子,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他善于把生活琐事引至“载道”的古文中,使古文和社会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文章清淡自然,长于即事抒情,能用简约平凡的字句,表达真挚的情感。但其散文大多为经解、题跋、议论、墓志、碑铭、祭文、赠序、寿序、行状以及制义,这类作品内容空洞贫乏。叙事、抒情散文却多出色之作,这类作品或叙述家庭琐事、生死聚散,朴素简洁,亲切动人,代表作为《项脊轩志》等;或写吏治腐败、百姓困苦、恶霸横行、倭寇骚扰,表达作者为民请命的心愿,如《九县告示》、《备倭事略》等;或勾勒刻绘普通人物,如《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或记载世态民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壬戌纪行》、《己未会试杂记》等。

归有光的散文即事抒情,注重细节,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后人推崇为明代第一大散文家。但其许多散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又多写琐屑杂事,缺乏深刻广泛的社会现实内容。

10.《徐渭集》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天才超逸,但屡试不第。豪放不拘,鄙弃礼法,终生潦倒。多才多艺,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晚年佯狂,诗文益奇。

《徐渭集》共4册,收录有徐渭的诗、文、词、杂剧,另有补编和附录。徐渭的诗、文超越同辈。诗、文注重抒发真实情感,与李贺风格相似。徐渭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杂剧,作品充分表现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代表作是《四声猿》,包括《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作品透过喜剧、闹剧的形式,表现出悲愤的内容,达到了“嬉笑之骂怒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境界。徐渭论曲重视南戏,提倡本色,不拘泥音律。他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对汤显祖、袁宏道及弟子王骥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曾问学李贽,思想、行动颇受其影响。兄弟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为“公安派”,时人称为“三袁”。

《袁中郎全集》共40卷,其中文集25卷,诗集15卷。袁宏道的散文自成一家,他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促进了文体的解放。着作大体可分为尺牍、随笔、传记、游记四类:尺牍大多简洁凝练,风趣诙谐;随笔题材丰富,意趣盎然,如《促织》、《斗蛛》等;传记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徐文长传》、《醉叟传》等;游记真切动人,语言平易,描写细腻,文笔优美,善于在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如《虎丘》、《满井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流传较广的正是这部分文章。

袁宏道的诗歌成就逊于散文,现有1700余首。语言通俗浅显,大多抒发个人情趣,也有部分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反对七子的复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强调文学的时代性,反对贵古贱今;重视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他们打破了传统古文的陈规格局,语言不事雕琢,个性流露自然,对古代散文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但他们忽视现实,创作题材狭窄,态度消极避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