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响》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心响》原文与翻译、赏析

穆木天



几时能看见九曲黄河,

盘旋天际,

滚滚白浪?

几时能看见万里浮沙,

无边荒凉,

满目苍茫?



啊! 广大的故国!

人格的殿堂!

啊! 憧憬的故乡呀!

我对你,为什么出现了异国的情肠!



飘的幽魂,

几时能含住你的乳房?

几时能拥在你的怀中?

啊! 禹域! 我的母亲!

啊! 神州! 我的故乡!



啊! 死者的血炎!

啊! 人心的叫响!

地心潜在猛烈的燃腾!

啊! 云山苍茫!

啊! 我对你为什么作异国的情肠?



啊! 几时能看见你流露春光?

啊! 几时能看见你杂花怒放?

神州,禹域! 朦胧的故乡!

几时人能认识你的灿烂的黄金的荣光?

啊,人格的殿堂!

我为什么对你作异国的情肠?



啊! 落霞的西方!

啊! 无涯的云乡!



【赏析】 穆木天在留学日本期间对法国近代文坛上风靡一时的象征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象征派诗歌特有的感伤忧郁与诗人飘零异国感怀故土的心境非常协调;象征派诗歌的颓废绝望又与焦虑于祖国前程、悲叹于自身凄冷的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象征派诗歌所追求的唯美的艺术也使朝夕期望着破坏丑恶世界、弃绝灰色人生、寻找真正的美的诗人心中向往,而满目凄凉的现实也使诗人更加渴望于幻想中的寻求。同时,诗人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着对浪漫派的偏爱。因此,他这一时期的诗作既具浪漫的情调又有感伤的吟咏。他以祖国为抒情对象的诗歌则既有细腻清新的风物描写,又有撕心裂肺的热切呼唤,更有爱之深、悲之切的痛苦怀恋。本诗便是他思乡之作的代表作品。

此诗创作于1925年7月,当时国内的“五卅”浪潮刚刚进入尾声,远在日本的诗人耳闻着故国的动荡,心内涌起对于地火燃腾的渴望,带着游子对祖国的深切怀恋,写下了这首难得的诗篇。这首诗的情感抒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两节为第一部分;三、四两节为第二部分;第五节为第三部分。最后一小节为作者情感的总迸发。每一小部分都以两个“几时”为中线,又以基本相同的“我为什么对你作异国的情肠”煞尾,自成整体,各各表达诗人某一层次上的思想情感。

第一部分一开始就以两个气势极壮的疑问“几时……”、“几时……”突现了远离故国的诗人对祖国的神思梦萦,以具体的“九曲黄河”、“万里浮沙”借代抽象笼统的“祖国”形象,以对于“盘旋天际”的黄河的不尽思念抒发对祖国永远的爱;以对于“无边荒凉、满目苍茫”的浮沙的拟想,表达自己对于那一片苦难中的国土的深切忧虑。同时,以对“故国”和“故乡”的赞颂和憧憬,进一步尽述诗人真挚的情感。

第二部分同样以两个“几时”引发情感,“几时能含住你的乳房? 几时能拥在你的怀中?”表现的是对于祖国母亲的热爱。后半部分对于祖国处境的描写:“死者的血炎”、“人心的叫响”、“地心潜在猛火的燃腾”,尽述了当时中国的恐怖局势,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爱和和平的祈愿。

第三部分仍以两个“几时”起兴,再一个“几时”助势,把诗人对祖国所寄的美好理想尽情地抒写出来,诗人真诚地祈求美好的乐园情景出现在自己魂萦梦绕的故乡,渴望在曾经是“人格的殿堂”的国土上重整人格的尊严。这部分不是像前两部分分小节抒情,而是把深情糅于一段,因而使结构更为紧凑,感情也更加强烈。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诗歌的三个部分各有中心。第一部分借对黄河和浮沙的思念具体化了对于祖国抽象的爱恋。第二部分则以渴望祖国的抚爱渴望“故乡”母亲的关怀表达出狂热的爱,同时进一步写出对祖国现状的不安,对巨变的召唤。第三部分则以满腔的热望和梦幻般的理想祈求祖国的强盛,祈求祖国具有灿烂黄金的“荣光”。而每一段煞尾的“我为什么对你作异国的情肠?”则写出了作者对于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祖国的既熟悉又陌生,既痛又爱的奇特情感。三个部分同时又以爱、焦虑和期望贯穿始终。最后两句“啊! 落霞的西方,啊,无涯的云乡!”集中体现了身处东瀛的作者对于屹立西方的祖国的难以尽述的情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