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原文与翻译、赏析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①,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②。看名王宵猎③,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④。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⑥。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洙泗上:洙水和泗水流经之处,指山东曲阜。②区(ōu欧)脱:土室,汉时匈奴筑以守边。③名王宵猎:指金兵将领的夜行军。名王,本指匈奴诸王中特别显贵的。④渺神京:指京师渺远。⑤干羽方怀远:用礼乐来怀柔远方异族,此指对敌妥协、求和。《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干,盾牌。羽,翟羽,野鸡毛装饰的舞具。⑥翠葆霓旌:帝王用的车驾仪仗。翠葆,翠羽装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词大意】 望断淮河,边境上,关塞无兵,草木茂盛,尘土飞扬,凛凛寒风,悄然无声,这怎不令人黯然伤神!追想当年,二帝被掳,中原沦陷,岂道天意已定?再看那,礼乐之乡,亦闻膻腥。隔淮河,是胡地,牛羊成群,营垒纵横。又见那,金人夜夜练兵,火把通明,笳鼓齐鸣,令人心惊。
可叹我,腰间箭,匣中剑,尘封虫蠹,北伐难成,时光易逝,壮志如烟,难见汴京。朝廷上,争和议,拜金庭,且休兵,难以为情。闻说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盼帝王车辇越过边城。谁人至此,不忠愤填膺,有泪如倾。
【赏析】 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北伐军在符离 (今安徽宿县符离集)战败后,主和派得势,与金国通使议和。这时张孝祥在建康(今南京)任留守。相传主战派大将张浚召集抗金志士于建康上书反对和议。张孝祥即席赋此词。这首词写出了对中原广大人民的同情,对屈辱议和的反对,也抒发了报国无方的感慨。
上片描写边地的凄凉冷落和敌人的骄纵横行。开头写远望淮河一带,关塞无兵,草木茂盛,戒备空虚。“长淮”指淮河,这里已是南宋的前沿,然而此时却草木茂密,高及关塞,戍守无人,这是针对南宋王朝力主和议戒备空虚而发的感慨。“征尘暗” 三句,是 “望断” 所见,尘土飞扬,天色晦暗,寒风劲吹,边境上悄然无声,一片冷寂。词人在此以景物描写暗示了南宋军队放弃抵抗的情景。面对敌人的疯狂入侵,南宋当局却妥协投降,这怎不使一个爱国官员黯然伤神! “黯消凝” 形象地勾出词人忧思凝结,黯然失色的神态!
“追想当年事” 三句,说回想当年 (1127) 徽、钦两帝被掳,中原沦陷的事变,似乎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这是激愤的话,故用“殆”这个疑似之词。下面词人接着写北方沦陷后的情况——从靖康耻以后,连山东泗水、洙水一带,孔子讲学,进行礼乐教育、培养人才的文化之乡至今也被敌人的腥臊气沾污了。这里采用以少概多,以偏代全的方法,以鲁地代广大中原地区。“隔水毡乡” 三句,讲只隔一条淮河,北岸就是金国,那里原是发达的农业区,现在却变成了牛羊成群的游牧区,而且到处都有敌人据以守边侦察的土塞。“落日牛羊下” 写暮色景物,暗示了中原经济倒退的情形。“纵横”二字,写出敌人营垒之多,可见敌人随时作好了渡河南侵的准备。与前面“关塞莽然平”相对照,更突出了南宋军备松懈的情况。“看名王宵猎”四句,写敌军威势。1163年南宋军队在符离溃败之后,士气颓丧,金兵却极为猖狂。“看”一词统领以下四句,金国将领指挥金兵夜里行军,骑兵的火把照得满川明亮,这是眼中所见;敌人的军鼓,在寒风中发出悲鸣,这是耳中所闻。“骑火一川明”不仅点明敌军人数之众,而且指出其气势颇为嚣张,无所顾忌。“遣人惊”三字,写出南宋国势不振,人心惶恐之状。
下片写词人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中原父老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念”统领以下八句。“腰间箭” 与 “匣中剑” 是通过身上的武器,写自己的北伐壮志,然而这些利刃只能被尘封虫蠹,毫无用场。一个“空”字,感叹无限。“竟何成”倾泻了词人极其强烈的愤慨。下面又直抒肝胆,一次次收复失地的时机被投降派付之东流,在这一年将尽之时,收复汴京的希望遥遥无期,自己胸怀一统中原的大计怎能实现?“干羽方怀远” 六句,讽刺南宋当权者对金妥协投降,签订屈辱和约的可耻行径。“干羽方怀远”是借典故来讽谕当朝。相传舜用舞干羽的方法感化苗民,使之归服。而现在呢?南宋王朝却借口以“文德”服人,放弃抵抗,而且皇帝还派了和议使者奔走于金庭,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得到了暂且休兵、暂时安宁的环境。这一切,有一点民族自豪感的人难道不觉得难为情吗?这里用反诘句表达了愤激之情。“闻道中原遗老”三句,写中原广大人民常常盼望王师北定,京都迁回汴京。“遗老”一词颇含感慨,是对南宋弃广大人民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谴责。“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这两句不仅写 “行人” (泛指到中原的南宋臣民),也包括了作者和一切爱国者。
全词忠愤填膺,一气呵成。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曰: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鼓舞。全词抒情颇具特色,有时奋笔直书,披肝沥胆,有时寄情于理,有时寓情于事,有时情景交融。在语言上多用短句,极富慷慨悲壮之气,读之感人肺腑。无怪抗战派将领张浚闻此词,不忍卒听,罢席而去。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此词的教育作用时说“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说它影响不下于《诗经》,将此词的鼓舞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