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秋颂》原文与翻译、赏析

济慈



(一)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 又为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二)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三)



呵,昔日的歌哪里去了?

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 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在婉转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查良铮 译)



【赏析】 本诗写于1819年9月,一个月以后,诗人便在伦敦与他始终追慕的女友芳妮·布朗订了婚。对于他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那收获中的欣慰、喜悦和沉醉,即是这通篇洋溢着的诗情。

济慈在其书信集中曾提出诗人应当具有一种“消极能力”的主张。他认为:过于高扬自我,直抒胸臆,有时反会抑制了想象力的自由发挥; 而只有适当地淡化主观意图,才能“敞开感受的大门”,任其驰骋。《秋颂》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产物。诗人似乎是漫不经心地退到一旁,让秋天自己跳出来,时而温柔地抚弄着果树和花朵,时而顽皮地四处游荡,时而又如醉如痴地倾听那属于它自己的乐歌。除去二、三两段首句的淡淡的发问,除去那窃窃私语般的“你”的称谓,我们简直感受不到诗人的存在; 牵动着我们心弦的,只是那些秋天的景象、秋天的意趣和秋天的情思。诗人将自己隐去,托秋天之言,从而使这首诗的读者并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更多地参与其间,将诗人理出的脉络与自己独特的感受、经验和联想相结合,凝聚出一幅生动可感的秋意图。

在济慈眼里,秋天是一个“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季节。为了表达这一感受,他巧妙地调动起读者的视觉、味觉、嗅觉乃至听觉,使他所赞颂的秋天成为一个色、香、味、音俱全的极乐境界。你看:这里有紫色的葡萄、鲜红的苹果、淡黄的葫芦、橙黄的榛子和五彩缤纷的鲜花;这里有清香的稻谷、浓郁的罂粟、苹果的“熟味”、榛子的“甜核”,还有从果子里榨出的醉人的酒浆;这里又有那秋虫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啼啭、燕子的“呢喃”和羊群的“咩叫”……。第一段中的“缀”、“透”、“塞”、“填”等几个动词,第二、三段中微风拂动的“发丝”、心醉神迷的“倒卧”、英格兰农夫般的歇息、背谷、待酒,以及随风“起灭”的小虫和空中飞舞的小鸟,又为这如诗如画的世界平添了一层活力和动感,使人感到那迷人的秋季简直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咂之满口余香,观之千姿百态,真正是意味无穷,令人神往。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然而也容易使人想到草木零落、秋风萧瑟的情景。不过,在济慈的《秋颂》里,始终贯穿的是一种热情,一种让人欢慰的情调。这一方面是诗人那颗跳荡不已的年轻的诗心所致;另一方面,也得源于浪漫主义时代的总体的进取精神,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除去形式的完美之外,恐怕不能说与此无关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