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仁《寄衣曲》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许志仁
貂裘虽云温,非妾手中迹。惟此万里衣,一针三叹息。叹息恐人闻,缝时常避人。开缄勿嫌涴,中有双泪痕。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寄书问征夫,好在何当还?西风吹妾梦,夜度鲁阳关。
古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古诗中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这首诗围绕制衣寄衣的活动进行抒情,表达了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诗开始以珍贵的貂裘与所寄的征衣相对照,构思新颖奇巧。貂裘尽管轻暖,但非思妇亲手裁制,而从万里之遥所寄的征衣,针针线线都饱含着她的深情。两相比较,对于征人来说,前者仅可暖身,后者却能暖心。 “一针三叹息”一句概括了思妇制衣过程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有征人与思妇之间深挚的恩爱,有思妇对征人强烈的思念,还有征人久戍不归给思妇带来的深沉忧伤。试问,人世间有什么华贵的衣物,能比饱含着这种感情制成的征衣更珍贵呢? “惟此万里衣”中的“惟此”二字强调了此衣无与类比的价值,足见诗人用词之精。因为思念丈夫而忧伤、哀叹,
作为年轻的思妇,是不便向外人公开这种内心隐秘的。“叹息恐人闻,缝时常避人。”道出了个中真情。因为要“常避人”,她的处境就更孤寂,而苦闷的心情也就更难排解。在这忧思已极又无以诉说的情况下,谁能控制住自己伤心的泪水呢?“开缄无嫌涴,中有双泪痕。”话说得委婉含蓄,感情却痛楚深沉。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思妇边缝衣边垂泪,以致把手中的活计沾湿而弄脏的情景,也听到了她对丈夫那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
“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这是这首抒情诗中仅有的描景之笔,然而其中的景已经融入了情。 “江南” “边地”点出思妇、征人各自的所在,暗含“万里衣”中的“万里”之意,给人天涯睽隔之感。 “十月雁初飞”与“才秋塞草衰”形象地说明了两地气候的悬殊。思妇身在江南,心向边地,对此她是十分关注的。 “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两句表明思妇根本无需征人催促,主动按时将征衣制成寄去,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是无微不至的。
征人离家已久,这时思妇最迫切的心愿是得知他的归期。所以随着寄衣,又修书相问。 “好在何当还”,把对丈夫的千言万语凝成了这么一句,她多么希望丈夫早早归来啊!然而一个“何”字见出归期的渺茫。就在她最急切最惆怅的当儿,忽觉秋风骤起,凉气袭人。丈夫归期不知,征衣又可曾寄到?这些都更使她牵肠挂肚,望眼欲穿,她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恨不能立即动身奔赴边地。白日苦思,夜晚必然成梦, “西风吹妾梦,夜渡鲁阳关。”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境,应是当时由内地到边关的必由之路。这位柔弱女子要与相隔万里的夫婿相见,只能是在梦中了。然而梦境是虚幻的,尽管梦幻中能得到暂时的精神安慰,但醒来之后,她会更加痛苦。读到此,我们怎能不为思妇对丈夫的挚情所感动,而对她的不幸深表同情呢?
诚然,在当时遭逢这种不幸的,决非一人一姓,这首诗由于取材典型,所反映的内容有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它揭示了在古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苦难。
诗以抒情为轴心,兼以对照衬托(貂裘与征衣、江南与边地)、细节渲染(叹息、避人、流泪及修书等)及施展想象(梦度鲁阳关)的手法,将思妇思念征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逼真,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感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