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饿者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令《饿者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王令

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扶。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人空衢。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高门食饮岂无弃,愿从犬马求其余。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

王令是一个以“达济天下”为抱负的诗人。他身处贫困而又能深切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在《暑热思风》诗中道: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在《暑旱苦热》中亦云:“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王令的诗继承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天下”同情人民的精神。王令生活的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朝廷对外屈辱退让,纳贡输物,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地主豪绅却大量兼并土地,加上官府的苛捐繁税,造成了贫苦农民破产逃亡,背井离乡,饥饿转徙者不绝于途。诗人对此寄予深刻的同情和忧愁。 《饿者行》正表现了他这种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描写景物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一个典型环境:天寒雨雪、道路泥泞,行走艰难,连马倒下来都要人扶。在这时,一般居民都不外出,行旅之人也不敢上路,甚至到了中午通衢大道也看不到人影。

“道中独行乃谁子”以下八句写饿者行乞过程。前四句的描写构成了一个严寒肃杀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出现的人物就给人以突出醒目的效果,以至人们不禁惊诧:在这个时候独行在道的是谁呢?他要干什么?下句答曰: “饿者负席缘门呼。”原来是一个饥饿行乞之人。“高门食饮岂无弃,愿从犬马求其余。”他来到一家富豪高门之前,堂上正在午宴。他乞求能得到些剩弃的食物,甚至把喂狗喂马多下来的给点充饥也行。几句把饿者行乞求活的可怜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出来。气候如此恶劣,如不是饥饿已极,他是不会出门行乞的,再看他的行装,所背负之席业已说明一席之外它无所有,是一个无处安身无依无靠之人。饿者的要求并不高,犬马之食足矣!其状之凄惨令人不忍目睹。可饿者等到的是什么呢?“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富豪家的大门终于打开,饿者连忙躬身下拜,伏地不起,因为饥饿已顾不上许多,只求能得到一点“赐予”。可听到的却是“呵群奴” (即群奴呵。因押韵而倒装)。一边是伏拜不起饥寒交迫的饿者,一边是如虎如狼的“群奴”之“呵”。饿者的可怜衬托了高门的冷酷,两相对照把高门的为富不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饿者的一点乞食指望破灭了,“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如何?”这里是如此冷酷,其他的地方又怎样呢?诗人明知饿者此去不会得到更多的仁慈,结局一定更悲惨,但故作设问,借以引起读者的深思。

“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这路旁的少年(古“少年”指青年)正是诗人自己。他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虽“无所语”,但心头的沉重压抑可以想见。直到归来后,诗人铺纸展笔描绘此景时还不觉长叹,这“长吁”之中包含了多少同情多少愤怒!

全诗以作者的观察为视角,用白描手法把所见所闻记述下来,通篇虽无愤怒激昂的议论,但诗人的感情通过画面的描写而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振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