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江声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郝经《江声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郝经

雁啼月落扬子城,东风送潮江有声。乾坤洶洶欲浮动,窗户凛凛阴寒生。昆阳百万力一蹴,齐呼合譟接短兵。铁骑突起触不周,金山无根小孤倾。起来看雨天星稀,疑有万壑霜松鸣。又如暴雨郁未发,喑鸣水底号鲲鲸。祇应灵均与子胥,沉恨郁怒犹难平。更有万古战死骨,衔冤饮泣秋涛惊。虚庭徙倚夜向晨,重门击柝无人行。三年江边不见江,听此感激尤伤情。须臾上江帆欲举,舟子喧豗闹挝鼓。江声渐小听鸡声,惨淡芙蓉落疏雨。

此诗为作者被拘真州新馆时所作的即事乐府。

蒙哥汉七年,蒙古发动三路大军攻宋。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鄂州围急,南宋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私自遣使到蒙古军营求和。此时恰值忽必烈急于北上夺取汗位,就答允贾似道的请求:以长江为界,宋年奉蒙古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蒙古军退,鄂州围解,贾似道隐瞒了他私自求和的事实,谎报他抗蒙得胜。蒙古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以郝经为国使使宋,签定和议。贾似道害怕郝经说出实情,致使骗局败露,因此把他拘禁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长达十六年之久,直到元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南伐时,郝经才被送回。

郝经被拘十六年,不易其节,颇得世人推重,以为可与苏武比美。《元史》赞他“为人尚气节”。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激情澎湃、沉郁苍凉的诗作,真实记录了这一段十分特殊又极其难堪的生活遭遇,抒发了他深沉的乡国之思和勃郁难平的冤愤之情。清人顾嗣立说郝经“诗多奇崛”,“而真州诸作,尤极凄惋”,此话极是。

诗的首四句写拂晓时分江水涨潮的情景。真州即今江苏仪征县,南临长江。作者于馆中即可听到江涛之声,故落笔写出江涛的气势:江上风催浪涌,江边寒气逼人。随着潮涨潮落,天地似乎也在起伏动荡。再以王莽刘秀昆阳大战为喻,形容江涛腾涌咆哮,其声万状,就象战场上千军万马齐声喧呼,枪刀剑戟互相撞击,一片轰鸣,令人惊心动魄。欧阳修以“赴敌之兵”来形容秋声,白居易以“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描绘高亢的琵琶声,郝经此处以军声写涛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写江涛巨大无比的威力,它简直象神话中怒触不周之山的共工那样,能使天塌地陷,位于长江中的“金山”、 “小孤山”立刻倾倒。难得的是诗人仅是闻涛,而未观涛,尽管如此,已将江涛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

仿佛要将绷紧的弦松弛一下似的,诗人用一个平缓的叙述句“起来看雨天星稀”调剂一下节奏转入第二层,由涛声联想起自己内心的不平。涛声如此轰响,大约它也有难言的委屈吧!诗人连用三个比喻句再写涛声:它象千谷万壑中的松涛,像隐隐待发的雷暴,又像水底鲲鲸的悲鸣怒号。这三个比喻,在程度上依次递增,在内涵上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郝经以国信史的身分履行和平的使命,却被奸小暗算,长期被禁。他曾多次致书宋主和丞相,请求放归,却被置之不理,这使他愤愤不平: “落落弭兵心,于今成贝锦。” “援溺先堕井,计拙良可哀。” (皆见《秋思四首》)“来因援沉溺,底事极幽锢。”(《甲子岁后园秋色四首》)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整日在他胸中回荡奔突,现在正好借助于这雷霆万钧的涛声抒发出来。这滚滚如雷的涛声,似在悼念满怀忠愤自沉于汨罗的屈原,又象是为伐楚败越、屡建奇功的伍子胥鸣不平。这涛声大约是他们沉恨郁怒犹难平而发出的呼喊。总之,诗人从江涛声中找到了精神上的知己,在涛声中得到了慰藉。 “更有万古战死骨,衔冤饮泣秋涛惊。”进一步开拓了诗意,长江天险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次南征北伐的战争中,有多少士兵白白葬身鱼腹,这令人魂悸心惊的江涛,不就是他们“衔冤饮泣”的哭声吗?

诗的后八句叙述他失去自由的囚徒生活:被关在重重院门之内,幽室独处,苦闷徬徨,长夜不寐,坐以待旦。天亮之后,涛声渐小,江上开拔的船只一阵喧闹之后,渐渐平静下来,只有报晓的鸡声渐次传来。黎明时分的濛濛细雨滴落到衰枯了的荷花上,增添了不少凄凉的气氛,于豪迈中又见委婉。

这首诗借江涛之声抒写郁愤之情,江涛汹涌和心潮澎湃,表里相应,景情相生,客体和主体浑然为一。状江涛之声势,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不只形象鲜明,而且造成一种浓厚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在布局上也有张有弛,富于变化。徐徐入题,淡淡结尾,中间波澜叠出,风起云涌,使人目不暇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