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散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现四川眉山县人),苏轼之弟。嘉祐年与苏轼同登进士科。政治主张与苏轼同。王安石变法时,反对新法,出为河南推官,屡遭贬谪。宋哲宗时,旧党上台,召为右司谏,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贬职外调。宋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文章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称为“三苏”,并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说明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辙考中进士。当时,韩琦任枢密院使,声望极高。苏辙为求得他的赏识提携,便写了这封求见信。文章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写起,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和“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而养气的关键是增广阅历和交游,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求见之意。文章没有一般干谒文字谀颂显达的陋习,也没有专谈仕进之求,而是以“交流养气”贯穿全文,从而使欲施才华之意从字里行间流出。这样的文章,词沛气充,秀杰清落,纡徐澹泊,有疏宕之气,故历来为人称道。

集评

楼昉曰:胸臆之谈,笔势规摹从司马子长《自叙》中来。欧阳公转韩太尉身上,可谓奇险。

——明·杨慎《三苏文苑》卷二十八转引

金圣叹曰:上书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此一片奇气最难得,若落笔时写不得着,即此文通篇都无有。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储欣曰:养气之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为主,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代。此书自道所见,固大而非夸也。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钞》卷九

吴楚材曰: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余诚曰:通体绝无一干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