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先天二载1,龙集癸丑2,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3。理内及外,穷幽极远4,日月普烛,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5。初岭东废路6,人苦峻极。行径夤缘7,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嵥8 ,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9,渐绝其袁10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 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11,鱼盐蜃蛤之利12,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13;而越人绵力薄材14,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15。不有圣政,其何以臻兹乎16!

开元四载,冬十有一月,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17,执艺是度18,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19。岁已农隙,人斯子来20,役匪愈时21,成者不日22,则已坦坦而方五轨23,阗阗而走四通24,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25,殊琛绝责之人26,有宿有息,如京如坻27;宋与夫越裳白雉之时28,尉佗翠鸟之献29,语重九译30,数上千双31,若斯而已哉!

凡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虎始者功百而变常32,乐成者利十而易业33;一隅何幸,二者尽就34 !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国家玄泽寝远35,绝垠胥省36;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也?盍刊石立纪,以贻来裔37,是以追之琢之38,树之不朽。

【注释】 1 先天:唐玄宗在位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先天二载为公元713年。 2 龙:岁星。集:止,次。龙集癸丑意即正当癸丑年。3 我皇帝:指唐玄宗。御宇,统治宇内。 4 穷、极:动词,达到……的尽头。5 易:革除。 6 岭东:唐称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为岭南,区域很广,其中今广东一带为岭东,后来设置岭南东道。 7 夤缘:攀缘貌。 8嶫 (ye jie夜节):高大险峻貌。 9 颠:跌倒。跻:登上。惕:惧。10 元:通“原”,指旧路。 11 齿:象牙。革:犀牛皮。羽:贵重的鸟羽。毛:旄牛尾。 12 蜃(shen慎):大蛤蜊。 13 赡:满足。14 越人:古时岭南一带为百越人所居,故称其地人为越人。 15 不虞:不料。见恤:受到关心。 16 臻:达到。 17 饮冰载怀:形容心情焦急。载,助词。《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18执艺是度:拿着标杆测量。艺,标的。 19 革:除。坂险:坡路的险况。20 子来:象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自觉来到。 21 逾:超过。时:季节。 22 不日:没指定日期。 23 方:并。五轨:五辆东。 24 阗阗:车辆往来貌。 25 鐻耳:以鐻穿耳。鐻,金银器。贯胸:传说中国名。26 殊琛:奇珍异宝。绝賮(jin尽):中断了朝贡。 27 如京如坻:形容货物堆积很多。京,高丘。坻,水中高地。 28 越裳:古国名。白雉:鸟名。《后汉书·南蛮传》:“交耻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29 尉佗:即汉初南粤王赵陀。汉文帝时曾向朝廷献成千翠鸟。 30 语重九译:指多次辗转翻译。 31 千双:指赵陀向汉廷献璧一双,翠鸟千。 32 功百:功效百倍。变常:改变旧情况。 33 利十:获十倍利益。易业:改变旧行为。《汉书·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功不百者不变常。” 34二者:指虑始者与乐成者。就:完成。 35玄泽:大恩德。玄通“元”,大也。 36绝垠:极远的边界之地。胥洎(ji寄):都润泽到了。洎,浸。 37贻:遗赠,送。来裔:后代。 38追、琢:都指雕刻。

【今译】 先天二年,岁在癸丑,这正是当今皇上登位的第二年。治理朝廷内外的事,精明到没有哪个幽僻、偏远的地方不考虑到的地步,真像日月之光,普照大地,凡有车船交通的地方,全都求其安乐,革除弊害。早先岭东的旧路,行人都为其陡峻所苦。行在路上,须攀缘数里,置身重林之上;还要翻过高大险峻的山梁,高度已达到千丈重崖的一半。攀登坠跌令人惧怕,于是旧路行人渐少,乃至废弃。所以如以此路运输,竟容纳不下一车通过,只有靠人力用背负送。而海外各国,一天天来联系通商,象牙犀革之类那样丰富,鱼盐蛤蜊之物很能得益,如得转运,对上来说,可以满足国家财库的须要,对下来说,长江淮河一带百姓的生活要求也可充分照顾。可是岭南人民力量条件薄弱,只能男人背,妇女顶,这种苦受得太久了。没有料到有一天会得到同情关怀,如果不是今上圣明的政治,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出现呢!

开元四年,冬天十一月,朝廷派遣了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一来便满腔热情,从事勘测,缘着开凿的石磴,在荆棘丛中开出道路,观察山谷地势适宜利用之处,改变旧路中陡险的地方。季节到了一年中农闲的时候,人们自觉地踊跃而来,工程没有超过一季度,没到期限很快就完成了。现在新路平坦,可以并行五辆车,来往不绝,四通八达,转运物资可以靠它省掉很多劳力,过去高崖深谷的危险不再威胁行人。于是接着海外各族人,过去中断了进贡通商的,又都来了,路上有驿亭可宿可息,十分方便,行人及车货都多极了。周初越裳国献白雉,汉初南粤王尉佗献翠鸟,他们都要通过多重展转翻译,奉上千鸟双璧,像那样的确颇为不易,但怎能同现今的盛况相比呢!

所有领工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道:起初谋划工程的人,预见到百倍的功利而决定革除旧规,享受成果的人向往十倍的好处而愿意改换旧业;地方上真是太幸运了,规划者和受益者今天都得到了满足。何况说过去即使开路,却未筑通,就是筑通了,哪有这件工程这么盛大。这都是我们国家的大恩泽,能沾溉远方,使我们这边区都受到了浸润。这是古书上未见的大好事,怎么能沉默不语呢?何不用石碑刻下纪念文章,以遗留后代呢?因此就雕刻起来,立起这块石碑,使之永传不朽。

【总案】 这是一篇纪念功德的碑文。碑文一般有叙事,有铭;这里略去了文末的铭,只保留了“序”。序,也就是“叙”,记述事实的缘起、经过及终了,说明其值得纪念的意义。

这篇序写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初,记大庾岭筑路事。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又名梅岭,在今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处,自来是出入岭南的门户。其间古道险峻难行,长期未加改造,不论对商贸还是对文化的交流,都不能不产生阻遏。唐玄宗年轻时锐意进取,即位不久就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这不仅改变了岭南与中原长期存在的交通梗塞,有利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是对岭南人民的生活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这件事实际上反映了“开元盛世”繁荣上升的国势,意义深远。所以,作者写这篇序纪念筑路的功德,虽然有赞美皇帝的话,却不能视为谀辞,应该看到它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

文章共三段:首先交代修路问题提出的时间、背景,说明旧路给人民造成的苦害,突出了进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表示由衷的喜悦。次段叙述作者作为受命主事之臣对这一工程的高度重视,人民投工的踊跃,工程的成功及其显著效益。末段写出工程的不平常意义,点明立碑赞颂的旨趣。这里同前文呼应,突出了刊石撰文的重要性,可谓画龙点睛。

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简朴,很少用典,而且文字省净,不枝不蔓,是一篇较好的叙事散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