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
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
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说明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经常在徜徉山水、啸傲林下的出游中,排遣自己凄苦悲凉的心情。武昌九曲亭是苏轼很喜欢去的地方。据说九曲亭原为三国时孙权的遗迹,苏轼加以重修,地处现在湖北省鄂州西九曲岭。苏辙前来探望苏轼时,两人曾同游武昌西山。苏辙此文,记叙的就是这段生活的一个侧面。文章描写苏轼踏山访水而不知谪居生活之久,修复废亭而尽收西山胜景之乐,均纡徐曲折,饶有情志。末尾以“适意为悦”和“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全文作了点题。这是苏辙在劝慰他的哥哥,同时也可视为他的自勉。这种主张虽有某些随遇而安的消极因素,但是在像“乌台诗案”这样的挫折面前,苏辙弟兄以如此达观的态度处之,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集评
茅坤曰: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定公文钞》卷十九
沈德潜曰:笔墨翛然。后半言乐,因乎心而不因乎境,虽未道出孔、颜之乐,而与子瞻《超然台》意,已两心相印矣。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