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2,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3,误承圣问4,迫于日晷5,不敢久留,语不及悉6,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7,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8,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陈9。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10,而周知人物之情伪11。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设施,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12;外以捍夷狄13,内以平中国14。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15,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16。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17。太宗承之以聪武18;真宗守以谦仁19;以至仁宗、英宗20,无有逸德21。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22,施为本末23,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古今24。
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25,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26,而特恶吏之残扰27。宁屈己弃财于夷狄28,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29,而不蔽于偏至之谗30;因任众人耳目31;拔举疏远32,而随之以相坐之法33。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34,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35,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36,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37,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38,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39,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40,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41,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42,委之府吏43,非有能吏以钩考44,而断盗者辄发45;凶年饥岁,流者填道46,死者相枕47,而寇攘者辄得48;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49,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50,升擢之任51,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52,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53,天下号恸54,如丧考妣55,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56,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57,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58。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59,而精神之运60,有所不加61;名实之间62,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63;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64,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65,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查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66,既难于考绩67,而游谈之众68,因得以乱真69;交私养望者70,多得显官71;独立营职者72,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73,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徭役74,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75;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76。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77,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78。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79。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80,又无尧、汤水旱之变81,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日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82,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83,承无穷之绪84,知天助之不可常恃85,知人事之不可终怠86,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87,而苟逃讳忌之诛88。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89。
【注释】 1札子: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报告的一种公文。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今谓之札子。凡群臣百司,上殿奏事,两制以上,非时有所奏陈,皆用札子。中书枢密院事,有不降宣敕者,亦用札子。” 2百年:指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神宗熙宁元年(1068)这一段时间。 3浅陋:学问浅薄,见识不广。 4误承:误受、辱蒙:自谦语。 圣问:皇帝下问。 5日晷(gui鬼):日影,喻时光,时间。 6悉:详尽。 7窃惟念:我私下想。旧时下对上表示敬意的用语。 8近臣:被皇帝亲近的大臣。时作者任翰林学士,为侍从官。9陈:陈述己见。 10太祖:赵匡胤,宋开国皇帝。 躬:身体,自身。这里用如动词;本身具有。 11周:全面。 情伪:真假。 12训齐:使人齐心合力。 13:捍:抵抗。 夷狄:旧时对少数民族侮辱性的称呼。这里指契丹、西夏。 14中国:中原地带。 15藩镇:唐玄宗时,在边境重要地方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亦称“方镇”,掌管辖区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藩镇不受朝廷制约,形成了“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新唐书·兵志》)的封建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近两个世纪。 16躬:亲自。 先:先导。 17一:完全。 安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平安和利益。 元元:老百姓。 18太宗:太祖之弟赵匡义,在位二十二年。 聪武:聪慧勇武。 19真宗:太宗子赵恒,在位二十五年。 谦仁:谦恭仁爱。 20仁宗:真宗子赵祯,在位四十一年。 英宗:太宗曾孙,懿王允让的儿子赵曙,在位四年。21逸德:失德。 22从官:侍从官。 23施为本末:一切措施从头到尾的经过和原委。 24申鉴:引申来作为借鉴。 方今:当今。 25诚悫(que却):诚恳。 26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务:一定。 生:使之生,开脱。 27恶(wu务):厌恨。 残扰:残害骚扰。 28“弃财于夷狄”句:是为宋“守内虚外”政策的曲为辩解,指向辽、西夏等献币纳绢以求苟安。 29公听并观:多听多观察。 30偏至之谗:偏激的谗言。 31因任:听任,根据。 32拔举:提拔起用。 33相坐之法:牵连犯罪法,被荐举的人如果后来失职,推荐的人也要连带受罚。34监司之吏:监察州郡的官员。宋朝设置诸路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四司,兼有监察的职责,称为监司。 35调发:征调。36夏人:指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居住在今甘肃西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37蕃息:繁殖、生息。 38近习:皇帝左右亲近的人。39闾巷之人:平民百姓。闾巷,小的街道,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40骁(xiao消)雄:勇猛雄杰。 横猾:强横狡诈。 41御:统率,管理。 42文籍:账册。 43府吏:专管仓库的小吏。 44钩考:查考。 45断盗者:从中盗窃的人,即贪污者。 发:揭发。 46流者:流亡的人。 47死者相枕:尸体枕着尸体。 48寇攘(rang壤)者:强盗。 得:捕获。 49奸慝(te特):奸邪的事情。慝,邪恶。 50台阁:执政大臣。台,御史台,主管监察的机关。阁,龙图阁、天章阁等,是收藏皇帝的图书或备顾问的机构。 51升擢(zhuo浊):提升。 52罕:少。 收举:任用。 53升遐(xia霞):封建时代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54号恸(tong痛):痛哭。 55考妣(bi笔):称已死的父母。56累世:世世。 未俗:乱世败坏的风俗习惯。 57有司之细故:官吏们细小的事情。 58措:实施。 59因任:听任。 60精神之运:主观努力。 61加:施加。 62名实:名义和实效。 63厕:参与,置。 64以诗赋记诵求夫下之士:宋代科举考试主要是考诗赋和背诵经书来选拔士子。 65叙:排次第。 66转徙:调动官职。 亟(qi气):频繁。 67考绩:考核实绩。 68游谈之众:游说空谈的一些人。69乱真:此处指混作真有才干的人。 70交私养望:私下勾结,培植自己的声望。 71显官:显赫的官职。 72独立营职:没有靠山勤于职守。 73取容:获得别人的欢心。 74坏:受到损害。 75申敕(chi赤):发布政府的命令,这里引申为告诫、约束的意思。 76久:使之久。 疆场之权:镇守边疆的权力。 77宿卫:保卫宫廷的人,指禁卫军。 78五代: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 姑息羁縻:纵容笼络。 79亲疏隆杀(shai晒):亲近疏远恩宠冷落。 80昌炽:昌盛。81尧、汤水旱之变:相传尧时有九年水灾,商汤时有五年旱灾。82累圣:指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各帝。 83躬上圣之质:本身赋有最圣明的资质。 84绪:丝线头。这里指前人留下来的事业,即帝业。 85恃:依靠。 86终怠:始终懒散。 87将明之义:人臣应有奉行王命、向王辨明国事是非的责任。将,奉行。明,辨明。《诗经·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88苟:苟且。 讳忌之诛,因触犯皇帝忌讳而应受到的惩罚。 89取进止:封建时代写给皇帝奏章的套语,意思是“当否,请裁夺”。
【今译】 我前日承蒙陛下问到本朝享有帝位一百多年而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学问浅薄、见识不广,有辱圣上的垂询,加之迫于时间短促,不敢久留,来不及详细说明,就拜辞而退下。私下想,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人的幸运,而我却没有贡献一句话,这不是近臣侍奉皇帝所应有的道理,所以胆敢冒犯而粗略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我私下想太祖具有超人的智慧,独到的见解,完全了解各方面人事的真伪情况,指挥分派工作,一定使臣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变革设置和措施,一定适合事情的需要。所以他能够统率将帅,使士兵齐心合力,对外能够抵抗夷狄的侵略,对内能够平定中原。这之后废除苛税,禁止酷刑,解除强横的藩镇兵权,诛杀贪残的官吏,自身简朴勤俭,为天下人当了先导。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政令的时候,完全从使老百姓得到安定和好处为本。太宗凭聪慧勇武继承了太祖的帝业;真宗靠谦和仁爱守住了祖宗的基业;直到仁宗、英宗,都没有什么过失。这就是本朝享有帝位百年而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
仁宗在位历时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朝廷的一切孜令措施的经过和原委,我都亲眼看到。我试着给陛下说一些,请陛下仔细地选择其中可行的,拿来作为当前措施的借鉴。
我想仁宗作为皇帝,上敬畏天意,下敬畏人言;待人宽厚仁爱、谦恭俭朴,都出于本性,而且忠恕诚恳,始终一贯。他不曾随便兴设一项徭役,不曾随便杀过一个人。审理和判决罪案时,尽量给犯人以生路,而特别厌恶那些残害骚扰百姓的官吏。宁可委屈自己,损失财物给夷狄,而始终不忍对他们用兵。刑罚公平,奖赏重又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话,多听多看,而不被偏激的谗言所蒙蔽;根据众人的见闻,提拔起用跟自己疏远却有德才的人,同时又用“相坐之法”来制约。从监察州郡的官员直到地方州县的官吏都不敢暴虐残酷,私自征调徭役赋税,来伤害百姓。自从西夏人归顺以来,蛮夷外族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边疆上的人民父子夫妻都避免了死于战乱;而中原的人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一直到现在。这些都是仁宗皇帝不曾随便兴设一项徭役,不曾随便杀死一人,审理和判决罪案尽力给犯人以生路,而特别厌恶那些残害骚扰百姓的官吏,宁可委屈自己损失财物送给夷狄,而不忍对夷狄用兵这一系列措施所得到的成效。朝廷大臣、皇亲国戚和皇帝身边亲信,没有人敢于强横犯法,约束自己稳重谨慎,或许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公平所得到的成效。招募天下勇猛强暴而狡诈的人当兵,将近百万,并没有良将来统率,但阴谋叛变的人总是很快就失败;集中天下的财物,虽然设有帐册,委派小吏管理,并没有能干的官员来查核,但是从中盗窃的人总是很快就被揭发出来,灾荒饥饿的岁月,流亡者填满了道路,尸体枕着尸体,但是乘机抢夺的强盗总是很快就捕获,这是奖赏重而守信用所获得的成效。朝廷大臣、皇亲国戚和皇上亲信,没有人敢大肆作威作福,到处私受贿赂,一旦有奸邪阴谋,随即有人向朝廷报告;贪婪奸诈强横狡猾的人,即使有时被任用,但不会长久,这就是采纳谏官御史的话又多听多看而不被偏激的谗言所蒙蔽的效果。从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重臣,提拔任用,虽然不全是称职的人,但是当时被称为有才能的人,也很少被埋没受阻而不被收用,这是依靠众人的见闻,选拔跟皇帝疏远而有德才的人,同时用“相坐之法”来加以制约的效果。仁宗皇帝逝世那天,天下民众都痛哭流涕,好像死了父母一样,这就是仁宗皇帝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实始终如一的成效。
但是本朝历代保守着乱世败坏的习俗弊端,却没有亲友群臣的非议,皇上早晚相处的,只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各部官吏们细小的事情,不曾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国君,同学士、大夫讨论先王的法律制度,让它在天下实施。一切听任客观形势的发展,而不施加主观努力;名义和实效是否相符,也不去考察。君子不是不被重用,但是小人也能够混杂在里面;正确的言论不是不被容纳,但是邪说也有时被采用。以吟诗作赋记诵经书选拔天下的士人,却没有用学校来培养人才的制度;用科举、名次和资历来授与朝廷的官位,却没有考核官吏的方法。监司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也不是选择出来的官吏。调动官员十分频繁,已经难于考核故绩,而游说空谈的一些人,因此能混充真有才干的人。私下勾结猎取声望的人,多得到显赫的官职;没有靠山勤于职守的人,有的却受到排挤压抑。所以官场上下因循苟且、偷懒怠惰,只要讨得别人欢心罢了。即使有能干的人在职位上,也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农民被徭役害得破产,却没有见到朝廷特别加以救助抚恤;也没有为他们委派官员去整修农田水利。兵士中掺杂着老弱的人,却没有告诫约束、严格训练;又没有为他们选派良将,使将军能长期镇守边防。禁卫军聚集的士兵都是无赖的人,却没有改变五代以来对军队纵容笼络、胡乱收编的旧习。皇族中没有教育、训导、选拔的实际措施,也没有采用先王区别亲近疏远、恩宠冷落的用人原则。治理财政,大抵没有法度可循。因此,虽然皇上勤俭节约,而老百姓并不富裕;皇上发奋勤劳,而国家却不强盛。幸好不是夷狄强盛昌獗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灾旱灾的变异,所以天下太平无事,超过百年。虽说是人为的努力,实在也是上天的帮助。大概由于几代先帝都是上敬畏天意,下敬畏人言,宽仁恭俭,忠恕诚实,这就是他们能得到上天帮助的原因吧。
我私下想陛下本身就具备最圣明的资质,继承了永久无穷的帝业,懂得上天帮助是不能长久依靠的,人事是不能轻忽马虎一直拖到最后的,那么,大有作为的时机,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人臣应有的奉行王命、向王辨明国事是非的责任,而苟且偷生,逃避因触犯皇上忌讳而应受的诛杀。恭请陛下宽恕赦免,留心思考我的意见,那就是国家的幸运了。可否,听候陛下裁决。
【集评】 清·顾震沧《荆公年谱》:“公之倾动主上,得专政柄者,尽在此书。其于宋室中叶之病,言言洞中膏肓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此篇精神骨髓,荆公所以直入神宗之胁,全在说仁庙处,可谓搏虎屠龙手。”
【总案】 一○六八年,宋神宗即位后,有志图强,诏请王安石从江宁赴京入对,询问“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王安石入对后写了这篇札子。他回顾历史,指出本朝享国百年,天下无事,只是表面现象,实则积弊甚多,危机四伏,因而变法改革刻不容缓。于此显见作者识见之高远,胆量之过人。看得远,见得深,析得透。
检讨本朝失误,既不能得罪皇帝,须委婉含蓄;又不能敷衍应付,应直言无隐。王安石以痛切之心历数积弊,又一片赤诚寄希望于变革。气魄宏伟,头脑冷静,字斟句酌,褒贬得宜。判断中肯,在平心静气的条分缕析中坦露出耿耿忠心,蕴藏着坚实的力量。
文章纲举目张,结构谨严。首段写因问而上陈。二段追溯本朝百年无事原因与经过,勾勒清晰,言简意赅。三四段专析仁宗“施为本末”,隐寓善善从长之意。从皇帝本人德行,讲到讼狱、外交、刑赏、纳谏、荐才等方面措施成效,最后以逝世时天下尽哀收住,层次极为清晰。五段文笔一转,历陈因循末俗之弊。先从人君不用贤人、因循守旧说起,说到官僚机构痈肿瘫痪,再分说农、兵、禁军、宗室存在的积贫、积弱,最后说到理财无法,断语老辣犀利,揭露全面深刻。最后一段复又振起。首尾两段呼应,一再表明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忠心,对神宗寄以厚望。
文章分析全面又重点突出。前面以主要篇幅肯定百年无事,论其缘由,放在显著位置;揭示弊端及危害,放在后面次要位置,却是文章重心所在,与上文一一对照。颂扬力戒虚夸,讽喻轻重得宜,既符合辩证统一规律,又更显警策。对本朝帝王重点突出太祖与仁宗。这不仅因为太祖是开国之君,奠一统大业,更主要是他领导了北宋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长期稳定的政局。仁宗施政本末作者有切身感受,看得准;而仁宗的柔弱直接导致庆历新政的失败,国势由稳定日趋贫弱。两次改革,一成功一失败,对照鲜明,发人深省,皇帝的关键作用被突出出来,神宗该怎么办也就在不言中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