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散文《百丈山记》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百丈山记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别号晦庵、晦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而在朝不满四十日。晚年主讲紫阳书院,故又称紫阳。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自元以来,历代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作品尚有《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后人辑有《朱文公集》《朱子语

类》等。

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说明

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东北。本文对山中胜景,如清澈的涧水、不绝的山风、峻激的水石、奔流的瀑布、秀美的山峦、绚丽的晚霞、起伏的云海,一一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结构完整,文字简洁,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的功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