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首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下册·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梁启超·论毅力(节选)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曰: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曾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智力薄弱之士,始固云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强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若彼也。庸讵知所谓蹇焉、顺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之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
本篇节选自《饮冰室合集》中《新民说》之第十五节。
梁启超的《新民说》是一长篇,共二十节文字,其中第十五节专论毅力问题。在首节文字中,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个论点后,则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证,颇具说服力。
****
本文四节文字,可分为两大段,即——
第一段(1节):提出论点;
第二段(2—4节):进行有力的论证,又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2节):从人生一般规律进行论述;
第二层(3节):着力分析逆与顺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4节):引先哲之语作结。
以下按段边解边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曰: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一、诠词释句:林——林,此喻人或事的汇聚与众多。如儒林、艺林等。
莽——原为草丛,此指众多。
要——要(yāo腰),求也。此作“推究”讲。
二、略述大意:从古至今,天下人的成功和失败,是如此之众多,他们的道路显然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推究其原因,应当说: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就要失败。
在这段,首先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起笔,高瞻远瞩,起势非凡;紧接着将社会众多复杂现象加以归纳,用设问句加重语气,引出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一篇的旗帜。
第二段:进行有力的论证
这一大段是本篇的主体部分,它围绕上述中心论点,逐步深入地进行系统论证:
第一层:从人生一般规律进行论述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曾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智力薄弱之士,始固云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强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 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一、诠词释句:相间以迭乘——相互交替地不断轮换。迭乘,犹言“相乘除”,指替换。
吾欲云云——我要怎样怎样。
猝来与丧矣——前者是说,突然地来了,出其不意。后者是说,灰心丧气了。
二、略述大意:人生所经历的道路,不顺利境遇的大致占十分之六七,而顺利境遇的,占十分之三四,而且两境遇又往往相互交替、相互轮换。无论事情大小,必然会遇到若干次,甚至十几次的波折与阻力。这些波折与阻力,虽然有大有小,但总而言之,都是不能逃避的啊! 那些智力薄弱的人,开始,也曾坚定地说,我要如何如何;我打算怎样怎样。他认为天下事本来是很容易很容易的,等到办起事来,阻力与困难突然随之而来,他就垂头丧气了。那些略次一等的人,凭着一时之意气,虽然通过了第一个难关,但如再遇上挫折,也还是会退下来的。至于那些略略坚强一点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也会退下来;就是那些更坚强一点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最后还是会退下来的。因此说,事情越大,遇到困难、挫折也就越多,能不后退的就越困难了。除非最坚强的人,是不能够善始善终地进行到底的。
这段论证很有说服力。先从纵面入手,说明人生的历程是顺逆交替,且常常逆境多于顺境,让人做好遇逆境的精神准备。同时,又从横向说清人们的意志力有强有弱,并具体分析了“智力薄弱者”、“次强者”、“更稍强者”和“至强者”几类不同的人对待阻力或逆境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深刻论证了具有毅力的重要性,说服力甚强。
第二层:着力分析逆与顺之间的辩证关系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若彼也。庸讵知所谓蹇焉、顺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之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一、诠词释句:盘根错节——树根绞盘、树枝交错。此喻事情复杂烦难。
应、殆、蹇——应,同“迎”。殆,大概、大约。蹇,原指跛足。引申为艰难,如蹇连,往来艰难,不顺利。
庸讵知与参伍——前者说,怎么知道。庸讵,文言副词,难道。后者是说,相互错杂。
二、略述大意:假如遭受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度过挫折之后,必然会有小的顺利;度过了大逆境之后,也必然会有大的顺境。错综复杂的困难和挫折都经过了,随后就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那些旁观的人只知称羡别人事业的成功,认为那些成功者,大概是幸运的人了,是上天有意宠爱他们的;又认为我遭遇了不顺利,所以成就就不如他们。其实他哪里知道,所谓不顺利或者顺利对于那些成功者和我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困难与顺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公平。问题在于,能不能克服新遇到的困难,或利用这些顺利条件,则是人家所以成功而我所以失败的分界线。
再比方说,驾船之事:如果约定二十天为期,走一千里路程,其间风浪之起伏,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的。人家能用坚强的吃苦耐险精神,顶着逆风,冲过难关,然后才可以从容不迫地顺利前进,即可顺利地达到彼岸。而我呢,或者头一天遇到阻力就返回来,或者坚持二、三天又返回来,或者坚持更长一点,五六天之后,仍然返了回来。所以,那对岸是始终不可能到达的。
在这里,作者所讲道理很清楚,即“顺”与“逆”的矛盾,是可以转换的。但务须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二字:毅力。这样,比上一层只说人生道途会有顺逆之一般法则,要深刻了许多;不仅人要有毅力,而且指明毅力是促进转化的必备条件。作者认为这个条件是带决定性的,甚至是唯一的。当然,这个认识,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正确的方面,但从今天看来也有缺憾,即片面性。大家知道,事业之成败,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条件。而梁氏只强调主观原因而忽视客观因素,是不够辩证的,甚至有点“唯意志论”的嫌疑。
第三层:引先哲之语作结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一、诠词释句:譬如等句——语出《论语·子罕》,是孔子用以劝人进德修业之语。篑(kuì溃),装泥土之竹筐。
有为者等句——详见《孟子·尽心上》。仞,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数,此有命定之意。
二、略述大意: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说过:“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就停止。好比于平地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便前进”(用杨伯峻说)。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也说过:“做一件事情,譬如掏井,掏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是一个废井。”孟子之语的用意在于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所以事业成功与失败的命运,只要看你有否毅力就清楚了。
作者对于自己在首段立下的中心论点,于中间几段文字,把其中的道理加以多方的论述分析,透彻到位。在这后一段文字中,引述了先哲孔孟言论,用“为山”、“填土”和“掘井”几个事例,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使文章更具权威性。
****
这篇政论文,是政论家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论毅力》是《新民说》长篇政论之一节)。它有两个写作上的特色值得重视。
一、写作技巧及其特色它在写作上冲破了清代八股文程式,具有他自己倡导的“新文体”的特色,主要是:
第一,思路旷达。文章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眼,把上下数千年、古今中外的人生体验加以综合概括,寻找规律,句句着旨,字字千钧,或古或今,忽近忽远,围绕中心论点,无拘无束,笔锋所向,淋漓尽致,达到了思路旷达,驾驭自由的境界。
第二,文笔奔放。这是梁氏散文一般特色,文章气势磅礴,笔尖常带感情,平易流畅,有如行云走马,奔腾江河,一发向前,锐不可挡。人们统计,梁启超留世一千四百多万的著述,每年平均作文四十余万字;在紧要之时,每天文章不下五千字。看来,写作速度同文笔奔放不无关系。这些文章汇成一点,即:气势磅礴,文情奔放。
第三,写法灵巧。通篇在具体行文中富有变化:
有整齐的对偶——“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有排比和对照——如“薄弱之士”、“次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等;又如大量的正反对照:成与败、顺与逆、骞焉与幸焉和突过与返焉等。
又有比喻与引证——如操舟、为山、挖井等比喻,既生动又深刻;又以先哲警言代替自己的议论与结语。
还有环环紧扣和层层推进等其他写法,不一而足。这使整篇文章显示了这样的特色:奇巧灵活,作法多变。
二、有力的论证方法列表说明本文的论点与论证过程——
附图五十七:
附图五十八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