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吴大有·点绛唇》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吴大有·点绛唇》吴大有

吴大有

送李琴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注释 ①李琴泉:事迹不详。②旗亭:酒楼。范成大《揽辔录》:“过相州市,有秦楼、翠楼、康乐楼、月白风清楼,皆旗亭也。”③酒阑:酒残、酒将尽。④漠漠萧萧:空寂萧疏之景。唐许浑《送薛秀才南游》:“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⑤梨花雨:梨花开放时节的雨水。孙光宪《虞美人》:“暗淡梨花雨。”⑥柔橹:指船桨轻划之声。

鉴赏 吴大有一生形迹难以确考,也许这是吴大有漫长一生中无数离别中的一次。李琴泉是何许人,也不可知。但是,经由这唯一的一首吴大有留下的词,他和友人分别时的悲伤,多年之后,仍然令人唏嘘不已。

人们总是在湖边告别,回想起他们从前的相逢,竟也是在这湖边发生。“送君还是逢君处。”词意流转,含蓄蕴藉。那时是何等的快乐,今日便是何等的忧愁。在这同一个码头,同一个旗亭,曾经在欢笑中喝下相逢的美酒,而今,却是在惆怅中,喝完这一杯又一杯送别的酒。慢慢的,微醉了,日暮了。该走的总归要走,分离总要来临,那就“呼渡”吧,把渡船叫来,把离情斩断。可是这天色,却如此萧瑟灰暗,云层极低,沙鸥掠水而飞。一个“暮”字,既点出天色将晚时景色的黯淡,又与离人的伤心隐隐相合。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沉浸在分离愁绪中的词人,看这湖边万物,便也都染上了一丝忧伤的颜色。水天浩淼,烟雨无边,“漠漠萧萧”。“漠漠”是指密云弥漫的样子,“萧萧”是指风雨之声。雨打梨花,香气凝结,这凄清寒冷之景,都是“添愁绪”,情与景融。再看那载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小船,听那一声声划过水面的桨声,似乎它们都随着寒冷的潮水远去。小船与柔橹,追逐着流水,却全不管这送别的人是何等的断肠,何等的难舍。词至此,戛然而止,仿佛一个空镜头,画面上只有邈阔的江水和低飞的沙鸥,极远处的小舟与将暮未暮的夕阳。伫立江岸的词人,独居舟中的友人,他们的深情别意,都隐在这画面中,消逝在这画面中。

这是一首以百炼刚意,写绕指柔情的小词。吴大有一生耿直不屈,曾率领诸太学生上书言贾似道奸状,宋亡后终身不仕。而在他唯一留下来的这首词中,情感的表达却是如此蕴藉温和,语浅情深。(黄阿莎)

容膝斋图 【元】倪瓒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宋代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监。自北宋开国到庆历二年(1042),国子监是当时唯一的中央官办学校。下设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三馆的区别,只在于专业不同:“广文教进士,太学教九经,律学馆教明律。”学生的入学资格,规定为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和唐代相比,已经不是高级官僚子弟学校,而是高、中级官僚子弟的混合学校。从学生实际就读情况来看,甚至低级官僚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有不少,意味着此时的国子监已开始向太学转化。端拱二年(989),一度将国子监改名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复其旧。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设判监事2人,总理监务;直讲8人,掌以经术教授诸生;丞1人,掌钱谷出纳;主簿1人,掌文簿。庆历三年(1043),成立四门学。次年,太学又单独建校。从此,国子监不再是最高学府,而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它直辖的各类学校生员统称“监生”。由于朝廷把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太学上,国子学日趋式微,到了南宋,国子学就不复独立存在,已完全并入太学。作为教育行政机构的国子监,从元丰三年(1080)起,设祭酒、司业、丞、主簿各1人。祭酒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司业是其副手,丞参领其事。建炎三年(1129),国子监并归礼部。绍兴三年(1133)复旧。国子监设有书库官,负责刻印经史群书。所刻书质量精美,世称“监本”。宋时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也有国子监,实际上是官员休闲之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