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炎·高阳台》张 炎
张 炎
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②。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④,但苔深韦曲⑤,草暗斜川⑥。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山水图 【明】 盛茂烨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注释 ①接叶巢莺:树叶茂密而相交,莺巢被遮蔽起来。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②断桥:西湖桥名,在孤山东侧里湖和外湖之间。③西泠:西湖桥名,在孤山西侧里湖和外湖交界处,与断桥相对。④“当年”句: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⑤韦曲:古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是唐代大族韦氏所居之地。此处指贵族聚居之处。⑥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县与都昌县之间的湖泊中。晋代陶渊明辞官隐居,常在此地游赏。此处指隐士所居之处。
鉴赏 这是张炎的一首代表作,有一点忧愁、幻灭,并以一些无力的妙赏来勉力排解。字句精致,情绪荒凉,格调总离“高华”差一些,不够完美、不够浑融,然而也有深情蕴于其中,也有美丽别致的词境,令人感到一种蕴藉的诗意。
如“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确是美丽的意境,深而痛的感情。作者游赏西湖,写下这样的句子,已是家国覆亡的时候,“茂林觞咏”的佳期一去不返,所以作者说:“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这几句在后代拥有不少知音。比如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里说它们“含蓄顿挫得力,结语就格外显得沉痛”。就连一向贬低张炎词的王国维,也称“能几番游”两句“亦算警句”,“乃值如许笔力”(《人间词话·删稿》)。上片逆顺折转,以景写情,一句深似一句,“能几番游”是一层低落,“且伴蔷薇”是一层求索,“到蔷薇、春已堪怜”又转入抑郁,“更凄然”则一顿,直到“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凄凉情绪浑化成一片。这里凝聚着整首词的感情,是以山河落于他人之手的背景作底子,写一个人失去美好生活的失落。蔷薇开在晚春,本意欲挽留,静言思之,时节已是可怜。西泠的无限风光,于作者眼中、心中,徒是一抹荒烟。这种今昔、衰荣、冷暖的参差对照,产生了一种意味上的广大空间。
换头便承此意而来,化用刘禹锡怀古诗句,感慨是一样的,但张炎的感慨中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因为他的家族,就是像王谢那样的家族。找寻不到的燕子,当年就是飞在他家的堂前。“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曾经富贵的宅第和闲游的山水,如今都是一派凄凉衰飒。循王张俊的六世孙,既富贵且清雅的家世,一朝化为乌有,该是怎样的感情呢?——“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似乎痛哭流涕、哀伤入骨都有失身份,词人总习惯于轻描淡写,有时甚至故作无心。但其实这种忧愁和幻灭的身世之感,是挥之不去的,也正是他词作的生命力所在。“醉”为何而浅,“眠”又为何而闲?这是一种无法安顿,也无法消解的情绪,作者无可奈何,只能是“掩重门”,他说自己“怕见飞花,怕听啼鹃”,但他对情感的表达,也就到此为止了。这样的结尾让人觉得有些软弱、轻易,而不够深沉。缪钺曾说这首词体现着张炎一贯的弱点,就是没有“跌宕之笔”和“沉着之力”(《灵谿词说·论张炎词》,其实,这首词在张炎的全部词作中,已是不太明显有此缺陷的了。
张炎的命运,前半生是贵介公子,后半生是落魄文人。他的父亲,曾经起造优雅的园林,开设的筵席使人回想起来比作“仙游”,这也就是他无心再续的“笙歌梦”。他在盛年遭逢家国之变,后半生流离、凄惨,至于以卖卜为生。而可惜的是,这种盛衰的起落却并没有使他深入到人生普遍的悲痛与热望,如李后主或曹雪芹那样。同样富有文艺修养的他,只是沉醉在对文艺的赏爱之中。他的词大多都有一个精致的开头,擅长刻画如“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这样的美景,他也试图以“浅醉闲眠”来消解那样深重的痛苦,在音律的推敲、字句的雕琢中,写下许多如这首词一样的作品。(刘清滢)
集评 清·许昂霄:“《高阳台》淡淡写来,泠泠自转,此境大不易到。”(《词综偶评》)
清·陈廷焯:“玉田《高阳台》‘西湖春感’一章,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觏。”(《白雨斋词话》卷二)
刘永济:“其一种凄凉怨幕之情,跃然纸上。”(《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链接 张炎在词乐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张炎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在音乐上也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词源》,系统论述了词和词乐,其中超过一半的篇幅来探讨词乐,论述历代宫调系统、记谱法的变迁以及译解古代乐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词学史上影响深远。
张炎在词乐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与张氏的家族渊源以及张炎虚心请教于方家,有密切的关系。张炎的高祖辈张镃、张鉴都与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交好;他的父亲张枢也通晓词乐,曾在其词集《寄闻集》上旁缀音谱(此书今已佚)。张炎受祖辈和父亲的影响,特别崇拜姜夔,因而自己也痴迷于词和词乐的研究。为了深入学习音乐,张炎曾问学于南宋时期著名的琴家杨缵、毛敏仲、徐南溪等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